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石泉县创新解答人才振兴时代命题,率先在安康市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以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宗旨,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从师资、课程、培训方式等“供给侧”着手,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育之路。
挑对象,因材施教,激活“一池春水”。针对五类对象,学院开设了党政干部、基层组织、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农村能人五类主体培训班。3月,学院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干部培训班,全县164名新任村干部参加培训。3月底,首期《主任讲坛》在学院开班,全县200余名党政人才参加培训。4月,现代高效蚕桑技术及职业蚕农专题培训班在学院开班,农口干部、农村能人等70余人参加培训。5月,分三期举办的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暨乡村振兴专题轮训班在学院举办,全县600余名领导干部参加培训。7月,导游(讲解)人员培训班开班,业务干部、景区景点导游等120余人参加培训。截至目前,乡村振兴学院已举办各类班次20余次。
选师资,多元构建,储备“最强大脑”。为满足多元化培训需求,学院牵手“高端师资”,与陕西省委党校、安康市委党校,以及省外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20余名专家名师;优选“兼职师资”,聘请2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县镇领导干部、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讲师;培育“乡土师资”,采取结对培养等方式,把农村党组织书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合作社法人、乡贤能人等30余人培养成为乡土讲师。为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备课程,因需赋形,丰富“精品菜单”。围绕教学深度化目标,学院紧跟形势,综合运用课堂讲解、案例剖析、实地研修、情景体验和访谈教学等实效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员贴近看、融入学、动手练,交流研讨,学思践悟。
除了打造精品案例课程,学院还依托红色革命纪念园区、后柳中坝作坊小镇、饶峰驿站、池河明星村等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课程;依托当地特有的“蚕桑文化”“鬼谷文化”“美食文化”等,开发沉浸体验课程;依托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建示范点等,开发实地观摩课程;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发经验访谈课程。学员“点菜”、学院“配菜”,实现专题教学与实践操练的有机结合。
优服务,以师带徒,打造“石泉样板”。培育乡土人才,也要为人才“搭台唱戏”。学院以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载体,开展送课下乡、送学上门服务,把上级政策精神、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农村实用技术传授给乡土人才。
城关镇双桥村“蜂糖李”种植大户杨兴刚在接受产业技术培训和专家指导后,逐渐掌握了“蜂糖李”的施肥、修剪与用药等技术,成为村民口中的“李子专家”。“剪枝要长放轻剪、以果压冠,这样才能让李子产量更高。”杨兴刚经常与周边小规模种植户分享经验,并把自己从培训中学来的知识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这样一带十、十传百,村里不仅有了更多“李子专家”,而且“蜂糖李”的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杨兴刚计划再流转1000亩土地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学院成立的初衷。接下来将继续完善人才培训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教育培训方式,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石泉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努力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石泉样板。”学院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自今年1月学院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培训3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人才4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