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GK-2022-0000 | 发布日期: | 2022-03-30 15:52 |
来源 | 城关镇人民政府 | ||
内容概述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要求,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根据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要求,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根据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宣传部《关于印发<石泉县2022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石宣发〔2022〕2号)精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深化新民风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乡群众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群众精神风貌,提高全镇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道德支撑、文化条件。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政策理论学习宣传
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县的政策要求,发挥农(居)民夜校师资库讲师、宣讲队伍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政策宣讲,深入解读宣传党的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用活用好“大喇叭”、电子屏,统筹文艺演出、农家书屋等资源,把讲理论和讲政策、讲道理和讲故事、讲“国之大者”和讲群众利益关切结合起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惠农政策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
充分发挥农(居)民夜校作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头,整合各职能站所、驻镇单位力量,主要从领导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业务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学校教师、致富能人、先进典型等人员中择优聘请农民夜校教师,建立师资库,各村(社区)农(居)民夜校固定5—10人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各村(社区)农(居)民夜校按照“1+N”课程体系每月开展2次教学活动。1堂主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N项副课:包括法律法规、农业、科技服务、健康卫生、创业就业、文化艺术等课程,并结合实际常态化更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村(社区)农家书屋全年向群众免费开放,满足干部群众对图书的需求,及时开展图书配送,积极征订报纸、杂志等理论读物,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二)做实思想政治工作
依托本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社会治理网格员,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网格,组织志愿者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和思想动态,加强对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重点加强对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生活困难人员等群众的思想整治工作,每月开展上门慰问、关心关爱、政策讲解工作。
(三)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家庭,广泛开展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提升巩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水平;组织农户全面参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建立所有农户的星级台账,选树一批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自强标兵等先进典型;开展文明乡风进农家巡讲活动,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大喇叭、院坝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平台载体,持久深入地宣传先进典型、文明风尚、家风家教,进一步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四)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镇农综站积极组织全镇开展魔芋种植、果树嫁接、桑树管理等农业技术现场培训,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指导有需求的村(社区)开展蜂糖李、桃、养猪、养鸡等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培训。镇创业就业服务站组织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就业率。农综站和文化站要办好“农民丰收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五)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走稳走实,全镇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紧扣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旅游服务等重点工作任务,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宜业、宜游”新石泉为目标,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等群众现实关切,打造务实管用志愿服务项目,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打造一批示范志愿服务项目,制定志愿服务表扬机制,给予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通报奖励。
(六)持续开展新民风建设
持续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用好积分制、红黑榜,有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持续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突出问题,推动易地搬迁社区新风塑造工作。巩固提升“四有两降两提升”成果,各村(社区)“一约四会”组织名单实时更新,充分发挥作用、每年开展四次道德评议活动,开展政策、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五项”教育活动,有一块善行义举榜,人情消费支出和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以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公园、广场、大型小区、村(社区)活动广场、移民搬迁安置点的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培育乡村文化队伍,深入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一-文化进万家”“助力乡村振兴文艺巡演”“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鼓励村社区文化社团、文体协会加强互动和联系,支持群众自发结合春耕、秋收组织开展广场舞、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传承汉水文化及舞龙、火狮子、汉调二黄、民歌等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开展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文化旅游活动,扩大“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
(八)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为基础支撑。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加强规划引导和典型示范,杨柳社区和丝银坝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开发利用好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各村(社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文旅文创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农民增收,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促进特色文化、民俗非遗文化、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展非遗技能培训,促进非遗市场化转化,培育一批集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知识普及、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研学旅游产品。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发展。将丝银坝村草池湾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大学、中学、小学学农、劳动、写生实践基地范围。培育乡村“网红经济”,支持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渠道,带动特色农产品推介与销售。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持续做好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探索“民宿+景区”联合营销模式,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特色村(社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
镇成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把文化振兴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抓好工作落实。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将其摆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专题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二)强化政策保障,精心抓点示范
认真研究梳理现有政策,精准确定突破口和工作着力点,将各项惠农政策研究透、用到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按照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要求,精心抓点示范,打造丝银坝村、杨柳社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社区),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做法。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2022年阶段任务并组织实施。要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夯实工作基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招聘专业化人才,充实乡村文化振兴队伍,健全乡村文化建设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保障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社团和民间艺人开展作品创作和文化演出活动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氛围
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充分调动各村(社区)、文化社团、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方法举措,展示工作进展成效,发现工作亮点,推广典型案例,不断扩大工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