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探索“三建三联三帮”工作机制,构建“五社联动”基层治理共同体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县创新实践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三建三联三帮”联动机制,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注入新的动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不断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一、突出“建体系、建平台、建队伍”,强化组织实施

坚持试点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力量下沉”的原则,县镇社区三级同建、同抓、同推,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强化措施,优先保障,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动落实。

(一)健全组织体系。一是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工站建设及“五社联动”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2次,分管县级领导专项调研4次、召开推进会2次,县民政局召开协调会、专题会6次,统筹谋划布局,破解难点堵点,强力推动落实。试点镇和社区分级落实牵头领导和责任干部,对标试点工作任务和要求,全力抓好组织实施。二是统筹推进。印发了《关于实施“五社联动”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开展“五社联动”试点工作评估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试点方式、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全面安排部署到位。工作专班先后11次到试点镇和社区研讨工作思路、会商方法路径、谋划特色品牌、现场协调解决难题,同步加强督导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动落实。三是强化保障。县级社工总站落实1名分管领导和2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工站建设和“五社联动”试点工作,并采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落实2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县财政预算专项经费90万元、县民政局自筹资金15万元用于试点工作。将各镇社工站建设和“五社联动”试点工作纳入年度民政考核内容,采取日常工作掌握和年底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赋分排序,全县通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建强工作平台。一是规范建立县镇村社会工作平台。对标《关于规范全省社工站(室)建设和管理服务的通知》文件要求,建立社工总站1个,镇社工站11个,试点社区社工室3个,办公面积均在27平面米以上。各试点站、室均按照标准规范挂牌,明确了职能职责,设置了个案服务室、小组活动室和共享会议室,配备了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管理制度、服务清单、服务流程、个案工作流程等制度均规范上墙,做到有专门场地、有专职人员、有专项制度、有规范流程。二是探索建立特殊老人关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特殊困难老人关爱服务网络,推行“三个五”关爱服务机制,围绕党政统筹、部门联动、镇村协同、家庭主责、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关爱服务、政策保障、典型评选、激励约束“五项机制”,实现促进养老事业发展、促进家庭稳岗就业、促进社会治理有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家庭社会和谐“五大目标”,助推“五社联动”提质增效。三是创新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平台。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精准实施,探索形成了“3456”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构建县镇村未成年人保护“三级”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妇女儿童庇护中心、校外成长护航中心“四大”中心,选优配强学校社工、代理家长、儿童主任、社会组织、专家团队“五支”队伍,抓实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确保未成年人学习有良教、生活有关爱、孤单有陪伴、心理有疏导、困难有帮助、权益有保障。

(三)建优服务队伍。一是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任职资格联审、村(居)民小组长镇级备案管理机制,实施履职承诺、季度考评、组织点评、民主测评“一诺三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履职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行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优先将讲政治、能力强、作风硬、口碑好的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压担子、搭台子,充分激发社区干部干事热情和激情。二是强化专职社工队伍建设。建立社工服务承诺、服务文书档案、服务对象数据库、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文书档案管理等系列制度,严格按照标准配备工作人员,各试点镇社工站分别配备专职人员3人,其中持证社工2人;各试点社区社工室分别配备专职社工3人,其中持证社工2人。强化社工能力提升,开展各类专业培训5场次。在“中国社会工作网”中录入站点工作情况,现已录入驻站社工信息8人,社工督导3人,服务活动数量184次,服务对象536人次,参与社工282人次,其中个案信息18条,小组信息6条,社区活动11条,探访信息43条,咨询记录30条,其他信息44条。三是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与社区“双报到”,定期到社区参加政策宣讲、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义务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会志愿服务队伍157支8500余人,均在中国志愿服务网登记注册,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50余项,志愿服务时长达到90余万小时,其中三个试点社区建立志愿服务队伍21支12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83261余小时。培育各类社会组织87个,其中三个试点社区培育社会组织20个,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二、突出“联需求、联资源、联服务”,联动融合推进

坚持“联融”并举,面向辖区内居民,开展需求调研、制定服务计划、链接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精准高效解决群众“急难盼愁”问题。

(一)联居民需求。一是全面调查摸底。由承接社会组织牵头,社区积极配合,全面开展社区居民调查摸底工作,科学设置调查问卷内容,摸清居民的多层次、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真实掌握社区基本情况、短板问题以及居民需求和急难盼愁事项,分类建立管理台账,并根据群众需求比例,选取前三位需求为切入点,制定服务计划、链接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三个试点社区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3522户,社区居民对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居民增收等方面需求占比76.6%、70.3%、48.6%。二是精准对接服务。在养老服务方面,推行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开展签约服务,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在儿童关爱方面,试点社区选聘2名儿童专职督导员、3名儿童主任,为入户排查、走访探视、个案解决等工作提供专门力量。在居民增收方面,大力实施“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组织有务工需求居民150余人就近在社区工厂务工,年人均增收2.5万元以上。全方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有力度、有尺度、有温度的关爱服务。三是突出特色亮点。围绕居民的生产生活新变化、新要求,策划实施群众欢迎、便于操作的志愿服务新项目,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利快捷的服务圈,持续开展“农民夜校”“欢乐乡村行”“百课进百村”“典亮生活、法润石泉”“摄影家”等老牌服务项目,又根据各试点社区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先后在西苑社区培育了“老陆说事”、“空巢老人敲敲门”、把党小组建在志愿服务队上,在集镇社区培育了“好爸妈课堂”,在长安社区创新建立驻校社工服务等各具特色的亮点,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联各类资源。一是统筹行政资源。规范建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慈善幸福家园、儿童之家、文化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场所,配备必要设施设备,有效发挥功能作用,免费向辖区居民开放使用,确保各类居民活动有组织、有场所、有牵头、有保障,实现社区设施功能价值最大化。西苑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儿童家园开办三期暑期作业辅导、艺术培训班,受益学生120人,切实解决父母在社区工厂上班,孩子无人照料问题。二是链接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镇社工站的枢纽作用,主动对接联系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捐资助学等领域贡献力量。民政局、慈善协会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一日捐”募捐活动,线上线下共募集366.5378万元,其中“五社联动”试点镇募捐123万余元,三个试点社区募捐14655元,群众捐款及腾讯配捐全部返还各自镇和社区。组织14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共捐资捐物253万元,其中支持试点社区23万元余元。三是运用专业资源。强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积极争取多方资源融入“五社联动”试点工作,通过链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福利领域助学金1万元,助力辖区16名困境儿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慈善品牌项目“阳光公益课堂”1个、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侨爱桑梓”慈善品牌项目1个、中华思源扶贫工程基金发起公众倡导支持留守妇女、返乡待业青年产业发展项目“林下魔芋”“妇女编织项目”2个,目前资金已经到位1万元。

(三)联精准服务。一是优化便民服务。全面提升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和代办服务,简化工作流程,让群众方便快捷办事。建立社区亲情联络室,方便留守老年人和子女视频联系,搭建社区老年人智能化服务平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定位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依托集镇共享餐厅,开办老年餐桌,为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营养健康、质优价廉的实惠午餐,免费送餐上门。二是实施志愿服务。由社工站牵头,制定社区“一月一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列出计划,积极动员,定期为辖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义务巡诊、免费理发、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让群众感受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组织开展了五社联动“爱满重阳节、情暖老人心”、“喜迎二十大、爱在社区”助老爱老社区、“五社联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宣讲、疫情防控“敲门行动”等系列活动,链接陕西儿童心理学会“家话星期四”、“樊登读书”等家庭教育资源,开展招募“好爸妈课堂”家长赋能成长小组活动,助力提升辖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直接服务受益人数500余人。三是提升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化引领行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11场,“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88场,播放农村公益电影1696场,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12次,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35场;配齐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立社区党报阅报栏和图书室,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搬迁群众乐起来、融进来、不孤单。

三、突出“个案帮、小组帮、社区帮”,专业手法服务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突出“事要解决”,推行“社工+”工作模式,采取专业人员、用专业手法开展各类专项服务,突显帮扶成效,做到居民认可和满意。

(一)特殊群体“个案”帮扶。一是扎实开展个案帮扶。梳理社区情绪障碍儿童、困境留守儿童、疫情期间受创长者照顾、婆媳关系不和妇女等对象,通过资金支持、医疗救助、物资帮扶+技术援助、专家指导、互助小组等帮助个案对象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乐观面对未来。截至目前,社工站针对社区重点困境群体,已探访社区重点群体70余人,完成个案帮扶18个。二是特殊老人探访服务。社工站根据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身体、生活等实际情况,分类建立“三类户”台账,实行“绿、黄、红”三色管理。对老人身体精神较好,能够独立生活并具有生产能力的绿色“关心户”,每半月开展一次探访;对体弱多病,不具有生产能力但生活能够自理的黄色“关怀户”,每周开展一次上门服务,对接镇民政办分类落实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帮扶等服务措施;对生活不能自理或患重病,需要有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的红色“关注户”实行重点服务,提供“一户一策”个案服务。现已开展探访服务660人,对有需求的40户41位老人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三是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组建了由教师、党员、社区干部、儿童主任组成的关爱服务队伍,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服务,精准开展学习辅导、监护指导、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使留守儿童校外学习娱乐有场所、日间照料有专人、身心健康有保障,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助力健康成长。

(二)重点群体“工作小组”帮扶。一是着力推进小组工作。坚持多数群众需求和问题导向,由社工站牵头,组建了自信向未来、青葱恋爱教育、让网络游泳更有益、留守儿童关爱支持、益健行-老年人支持、温暖相伴老年互助支持、好爸妈课堂等7个小组,开展小组活动32次,小组服务对象73人,累计服务230人次。通过小组工作,充分激发了志愿工作潜能,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二是着力解决搬迁融入。紧扣“三业”覆盖全员化、常态管理智能化、办事服务便捷化、邻里关系亲情化、权益保障公平化“五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增收、权益保障和社区智慧治理体系,实施“六小”(小课堂、小超市、小库房、小菜园、小厅堂、小餐厅)暖心工程,搭建了搬迁群众的“交友平台”,增进了搬迁群众的交流感,助力搬迁群众相互融入,助力搬迁群众找到“新归属”,融入“新生活”,全县10个100户以上安置点“六小”工程全覆盖。三是着力帮扶重点群体。围绕社区居民增收以及低保特困、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对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对象应纳尽纳、应享尽享、应帮尽帮。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公益消费帮扶,助推农民增收致富,投资10万元在西苑社区建立网络直播间,组织培训40余名网络直播主持人,利用社区直播平台销售农副产品30余种,销售产品近200万元,人均创收6万元。

(三)大众群体“社区工作法”帮扶。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日常学习和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亮身份、带头干、率先做;推动社区“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的居民协商自治模式,鼓励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开好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干。二是提升乡风文明。持续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推行移风易俗,落实红黑榜单和积分制管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社区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持续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广泛开展家庭卫生、小区绿化、环境卫士评比活动,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社区和居民家庭“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三是抓实清廉村居。围绕“干部清正、村务清亮、干群清亲、监督清明”要求,全面落实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小微权力清单”、“四议两公开”等系列制度,促进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常态开展“四必到、四必访、四必帮”活动,着力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实际行动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让社区居民安心、放心、舒心。四是强化社区治理。深入推进“321”基层社会治理,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责任清单,发挥三级网格员能动作用,定期到网格内进行走访,对网格内人员家庭情况、人员类别、隐患矛盾及群众诉求做到“一口清”,及时掌握网格区域内群众的所需所求及心理动向,对居民意见建议、利益诉求、矛盾纠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使群众真切感受到“说话有人听、怨气有地撒、利益诉求有人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保障社区安全、居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