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媒体关注>正文详情

石泉:深挖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研学游

时间:2023-07-14 08:05作者:佚名源自:县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石泉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深挖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整合文旅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创新研学业态,大力发展研学游,以此撬动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陕西合行明志研学文化有限公司研学讲师 夏玉波:刚刚说的就是我们用蚕茧抽丝剥茧形成的我们这个蚕丝,然后通过工艺链,晾干完了之后,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步骤……

在陕西天成丝业公司生产车间,陕西合行明志研学文化有限公司研学讲师正带领着8名初三学生组成的“蚕桑与丝路文化”研学小组,参观缫丝织绸工艺。学生们通过参观蚕桑博物馆、缫丝车间以及丝制品展示厅,结合动手实践,详细了解了从蚕到茧,再到缫丝、织绸的全过程,以及蚕桑文化。

石泉县城关中学学生 颜森林:我觉得这次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还带动了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

石泉县城关中学学生 黄朝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好的认识到了家乡的蚕桑文化。

依托石泉县鬼谷子文化、桑蚕文化、民俗文化,陕西合行明志研学文化有限公司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精心打磨,成功开发“蚕桑与丝路文化”“非遗文化与工匠精神”“鬼谷智慧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励志少年”“汉水文化南北寻踪”等多个主题研学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从“看见”“听见”“闻见”等多维度感受石泉之美。

陕西合行明志研学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 郑少罕:目前与陕西14所高校签约,成为大学生艺术写生及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共计接待研学团队5000人次。从春节后,石泉的研学游一直都很火爆,如果说以前的研学游1.0版本是以博闻强识为亮点,那么2.0版本则是知识和实践的落地,我们希望能通过打造一批精品的研学课程,让“研学+”模式成为石泉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池河镇明星村,拥有6000多亩桑园,通过经济合作、村民入股方式成立旅游公司,依托蚕桑产业和蚕桑文化,成功打造“沧海桑田”景区,实现了“桑园变景点、民居变民宿、农民变股民”的蜕变。养蚕时节,许多学生都会来到明星村研学旅行,了解鎏金铜蚕故事,体验摘桑养蚕。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村民 钟欣:周末人多的时候,村里面要接待十来辆研学大巴,不仅有安康的、汉中的组织过来的学生(研学)活动。现在从西安、咸阳、渭南过来的也不少。现在在村口摆了一个摊,一天下来也能挣一两百(元钱)。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党总支书记 刘家满:借力国宝“鎏金铜蚕”的明星效应,依托蚕桑产业,明星村通过(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施“蚕桑+研学+旅游”业态培育,让单一的农业生产,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每年接待旅游、研学人数超过百万人次。

作为西北蚕桑大县,石泉县拥有从制种、养蚕到缫丝、织绸的蚕桑全产业链,加上“鎏金铜蚕”的加持,声名远播。依托悠久的兴桑养蚕历史和金蚕文化,石泉县于2020年启动池河金蚕小镇研学基地建设,以明星村、五爱村、池河集镇为核心,建成金蚕之乡展览馆、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桑栖云村研学青年旅舍、鎏金铜蚕文化公园、醉美桑海博览园、荷塘月色体验区等项目,围绕“桑、蚕、丝、史、劳、游”六大主题,开发研学系列课程52项,被命名为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围绕“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石泉县深度开发“旅游+研学”新业态,将一大批特色文化景点、美丽乡村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成为了“研学游”的资源富集区。以前来石泉的外地游客,大都选择走马观花式“一日游”,而在全域研学、全域旅游的带动下,通过农文旅融合,丰富的内涵让游客的脚步慢了下来,身心留了下来,“一日游”逐渐朝着“多日游”转变。

石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 谢丽: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立足鬼谷子文化、金蚕文化、汉水文化、农耕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以“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为品牌形象,培育“旅游+研学”“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新业态,已经申报 11 个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示范校,历史文化挖掘、全域全城旅游全域研学的丰富业态,开发知行合一的研学 40 余门,发布了6 条研学精品路线,吸引了 30 多所大专院校和省内百余家中小学师生参观游览。研学游的红火发展,推动石泉县走上了一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