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实施“五大工程”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来源:安康市公安局 【字体:

 

今年来,市公安局按照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营商环境提升年”安排部署,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五大工程”,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社会经济发展,赢得了上级公安机关、市委市政府、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满意。

一、以责为先,高位推动,精准实施“一把手”工程。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上升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落实。强化组织抓落实,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均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一竿到底”抓落实,党委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合力攻坚,警种部门各负责其责、相互配合,基层所队层层动员、全警参与,形成了上下齐心抓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主动承诺抓推进,将“主动服务‘营商环境提升年’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市公安局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在市电视台进行公开承诺,每月向市政府汇报进度,主动接受监督。项目管理抓成效,制定了市公安局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和考核办法,将任务细化分解到警种部门,实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推进措施”的“四个一”项目化管理机制,有效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二、以民为本,便民利企,精准实施“服务惠商”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环境“新举措”,围绕“企业经营秩序、户籍、车驾管、出入境、消防、许可备案、网上服务、专项督察”等8类重点,出台了全市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30条措施,通过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密织审批权力“瘦身衣”,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定期清理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并公开市级公安部门406项权责清单;简化户籍业务流程,出台《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放宽了城镇落户限制,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取消公章刻制审批,改为备案登记,探索创新出一套安康印章刻制服务工作模式,赢得企业及群众广泛赞誉;及时将机动车注册登记、小型汽车考试等权限下放至县级车管所,建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采取“审批预约、提前介入”等做法,实施消防审批“容缺审查”,提醒5日内补齐非要件资料,缩短已受理的建设工程办结时限。按下“放管服”“快进键”,优化车管窗口业务流程,推行“四个减免”,实现简单业务“一证办”、普通业务“一窗办”;实施身份证异地受理、出入境证件省内异地办、车辆跨省异地检等举措,创新交警与保险公司“警保联动”模式,推进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实现“异地办、就近办”;实行居民身份证自助办、出入境证件自助签、证件照片免费照服务,累计为群众节约费用300余万元;积极推行“马上办”,做到分内事“速办”、分外事“帮办”,紧急事“急办”;全面推行“只跑一次”改革,推行一次性告知、申请材料多表合一、费用电子支付、港澳台旅游签注“双向速递”等举措,实现“一次办”;建立了“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创新“1356X”模式,推动347项公安业务“一网通办”。

三、以安为重,严厉打击,精准实施“严打护商”工程。扎实开展打击“五霸”、扫黑除恶等涉企违法犯罪活动,守护企业平安稳定。线索摸排全覆盖,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工地、市场,广泛摸排涉企线索,运用张贴公告、公开举报电话、建立网上网下线索奖励制度等方式,拓宽线索渠道,全方位、立体化收集核查线索。依法打击出重拳,坚持“一线索一专班”,加强分析研判,精准制导,出重拳稳准狠打击。对涉企重大案件,实行专案专办、挂牌督办、快侦快办,坚决做到“五个不放过”。今年共查破“五霸”案件240起,破获涉恶案件85起。大案侦办“直通车”,建立重点工程项目、侵犯知识产权等重大案件办理“绿色通道”,由办案单位责任领导主办,提高侦办等级,减少中间层级,快侦快破,全力保护企业和经营者合法权益。深挖彻查“保护伞”,将打五霸、扫黑除恶和反腐拍蝇同步推进,严格落实“一案三查”,深挖幕后人物,及时固定证据,查清关系网、利益链、保护伞,及时向纪检部门移交线索,铲除滋生黑恶势力、“五霸”的土壤,维护企业经营秩序。

四、以防为要,预警预防,精准实施“以警联商”工程。加强警企联动,精准防范,消除不稳定因素。“一对一”包联保护,对全市所有重点工程实行包联清单制,逐一落实包抓领导、包抓单位和专管民警责任,市局党委成员分别对全市27个重点项目建设工程进行包联挂牌保护。在重点企业设立警务室和流动警务站,建立联络员,实行“一对一”服务。多元化矛盾调处,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调解机制,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加强信息搜集研判和风险评估,定期召开警企联席会议,及时通报预警。网格式警企联防,以企业园区和大型工地为网格点,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积极构建企业内保联防网、专业化巡控网、视频巡查监控网等多网合一的巡逻防控体系,有效提高了防范水平。

五、以纪为纲,规范执法,精准实施“依法维商”工程。坚持依法执法,依法监督、依法执纪,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执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格把握界限,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利影响。对涉企案件全力开展追赃挽损,及时返还涉案财物,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严格监督,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运用12389举报平台、网上网下意见箱、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打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自觉接受内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使多方位监督成为工作常态依法执纪,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严查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坚决问责吃拿卡要、懒政惰政等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各项营商环境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公安服务高效优质。

 

阅读人列表 已有0人阅读,已被阅读
各县区信息统计 各部门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