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基层警务的成效在社区。石泉县公安局在努力夯实“强基警务”工作中,立足社区,强基固本,大力实施警力下沉,阵地前移,警民携手,共创安全社区,把“零距离”服务群众、“零距离”打击防范作为最基本的警务,以“社区六进”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栓心留人、平安创建、稳定和谐”三种氛围,推进社区警务队伍专职化、警务信息化、防范网格化、服务多样化发展,不断巩固夯实治安基层基础建设。 一、营造“栓心留人”氛围,推进队伍专职化,锻造“铁打的营盘,常驻的兵”。重点解决“人、财、物”等根本性、制约性问题,最大限度为社区警务室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解决民警工作后顾之忧,激发民警干事创业热情。一是争取政府支持、社区搭台。主动协调将警务室纳入村委会(社区)建设要件,同规划,同建设,设置专门办公室,配备良好办公生活用品,城区社区警务室及农村主要中心警务室配备计算机,与县局公安专网链接,使社区警务室工作环境与派出所工作环境相当,确保各项基层基础工作在社区完成,民警在社区也能够安生、安心、有效工作。二是人员配置到位,警务社区化。在县城实行社区多警配备制,明确社区民警查办案件、治安管理、信息采集、治安巡逻、交通管理及服务群众等主责;在农村探索所警、交警、辅警及相关基层干部大整合,实行“三警多干进村组”警务模式,把治安防控及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融合起来,综合治理,保障安全,全方位增强群众的安全指数。三是建立机制激发热情,提高工作主动性。各派出所制定社区民警绩效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管理,使社区民警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同时在经费保障、评优授奖、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逐步向社区倾斜,增强民警的竞争意识,形成“比、学、赶、帮、超”氛围。 二、营造“平安创建”氛围,推进警务信息化,凝聚平安共建齐抓共管合力。一是科学划分职责,明确社会综治主体分工。主动向镇综治办、村(社区)两委会建言献策,将社区警务建设纳入平安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以派出所牵头推进社区警务战略、提升社区综治工作水平的工作思路,将“社区警务建设及作用”作为社区综治考核的一项要素,引起各社区的重视,形成“党委政府支持、派出所主抓、社区各方积极参与”的平安建设合力。二是突出信息主导,提升社区警务信息化水平。依托派出所勤务运行中心,强化社会信息采集,及时将人、地、物、事、组织的变动及关联信息录入平台并实时核录比对,充分运用情报信息综合研判平台和“石泉网战平台”,开展区域防范和打击工作。三是加快技防建设,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争取各方支持,在社区以普及视频监控和“门禁系统”为主体,基本实现了小区、街道、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居民单元楼“门禁系统”全安装,很快扭转了居民区入室盗窃案件高发态势,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在农村主要道口、新村集中点、较大养殖业及产业基地党员自主安装小探头;所有学校幼儿园、较大医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超市、公共娱乐场所等全部安装内部管理的监控设施,重点行业场所监控系统与县局连接。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社区警务网格化建设。由社区民警会同社区专管干部、“红袖章”治安员等对辖区科学划分管理责任区,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三、营造“稳定和谐”氛围,推进服务多样化,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一是自觉置身服务社区发展之中。积极推动社区民警进入基层组织班子,通过社区民警兼职社区干部或列席社区“两委”会议等形式,参与社区行政事务,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二是主动服务企业发展。以平安创建为龙头,依托“订单警务”、“两个例会”等载体,定期走访企业、上门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安全隐患、排除干扰等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在用工30人以上的企业和外来人口较多的社区,警务室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点,即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又方便群众办证快捷。三是多种方式热情服务社区群众。在社区警务室公开栏公布民警和专职协警的照片、联系方式,提高民警的“知名度”,方便群众辨认、求助和办事。借助网管进社区之机,有条件的警务室建立了网上警务室,民警开设了社区警务QQ群和“微信”,适时开展舆情导控、警情预警、法律宣传、服务预约、解疑答惑等服务工作。四是积极拓展服务管理渠道。推行社区警务建立平安守护、隐患排查、内部防范、法制教育和专项清查等“五位一体”的共管模式,并与县局统一部署的“访评问解”活动相结合,社区民警与辖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小困难,还定期到空巢老人、鳏寡老人家探望走访,了解到的困难及时向社区干部反映,会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