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分局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主流导向作用,借助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即时性、广泛性和扩散快等优势,按照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实战化思路,稳步推进警务改革。通过将警察公共关系打造成集“警情、舆情、社情”于一体的“大公关”模式,坚持一手抓侦查办案、一手抓舆论引导,一手抓法治宣传,同步推进打击、法治、舆情三个战场,努力实现专项行动执法和公共舆论战场的双赢,使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得到加强,警民关系和警察形象得到改善,为打造平安汉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双微”全面发力,正能量发酵扩散。2014年11月,汉滨分局根据省市公安机关推进电子政务和公共关系建设工作相关要求,及时开通“汉滨公安”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汉滨警务”腾讯微博认证账号。通过“微信”发布的《汉滨分局破获建国以来单次缴获毒品数量最大案件》、《汉滨刑警千里追凶终擒杀妻掩尸恶魔》、《汉滨每周警情通报》文稿引发粉丝热烈追捧。2014年11月25日,“汉滨公安”微信平台发布了《汉滨警方11小时破获永安门杀人案》的信息后,在短短的5个小时、300分钟时间里,就被点击阅读3万余次,被安康本地的安康百事通、安康电视台等微信公众账号以及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迅速转载,形成了10万余次的阅读量。汉滨分局通过“双微”平台,以“公开公安政务信息、发布权威警务资讯、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展现民警良好形象、搭建警民互动平台、提供便民咨询服务”为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及时性、互动性、可读性和广泛的传播力、覆盖率,“以网为媒”,及时报道传递汉滨警方动态,全力打造网民喜爱的媒体网络平台。目前,分局组建的63人专门队伍正通过信息发布、警情通报、在线问答等形式,活跃在“双微”平台,并与互联网汉滨公安门户网站一道架起了为民便民服务新平台,其正能量作用正在逐渐发酵扩散。
二、互联网“显”线索,警民合力破案。线索是侦查破案的关键因素,随着公共关系建设形式手段的丰富,线索的来源渠道更加广泛,逐渐显现出新媒体的“群众路线效应”对公安侦破工作的推进作用。2015年4月16日,汉滨区鼓楼街夜市城门口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驾车逃跑。案件发生后,分局随即警力开展案件侦破工作。由于事发路段无视频监控加之光线昏暗,无目击证人,案件侦破难度极大。分局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对此案公开悬赏5万元征集破案线索,通过“汉滨公安”微信公众平台和“汉滨警务”微博两大平台同时推送发布了悬赏通告。通告发布不到1个小时时间,一名网友便提供了准确案件线索。根据该网友提供的线索,专案组在市公安局有关部门的指导协助下,于5月28日在荣华国际酒店14楼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成功地破获了这一伤害案件。2015年5月,网民“@浅沫雪纯”在百度“安康吧”发表贴文,其自称通过网络购买手机时被骗350元钱,并配发有“骗子”的照片。大河派出所民警根据照片及网友回复迅速确定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帮助受害人追回了损失。案件破获后,网民一致对大河所民警主动出击迅速破案表示肯定,称“破案神速,为民解忧”“应该号召汉滨警界向大河所学习”,并纷纷在微信朋友圈内转发,赢得了大量网民的点赞。
三、注重媒体运用,抢占舆论先机。2014年以来,汉滨分局在中省市区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866篇,其中:中央媒体85篇,省级媒体稿件958篇,市级媒体2802篇,区级媒体刊登播报分局宣传稿件21篇次。为弘扬法制精神,宣传法律知识,服务人民群众,分局又在安康人民广播电台适时推出了《法治汉滨》专题节目。栏目采取录播的形式,每周一至周六晚在调频89.7安康新闻广播黄金时段播出,旨在通过警务动态报道、案件热点剖析,提供便民服务与执法监督服务,提升公众法治素养。以《法治汉滨》栏目为普法教育平台和宣传阵地,以此展示汉滨公安民警形象和平安建设成果。
四、密切警民关系,互动促进理解。分局各个警种采用不同形式开展“警营体验”活动。2014年以来,分局各警种、各部门已开展50余场次的专项活动,民众通过细微之处进一步加深了对公安工作的印象。通过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请到公安机关参观,“零距离”演示各类查缉战术、防范技巧,和民众分享从警心得与感悟,近距离感受民警生活。通过“当一天交警”、“当一天户籍警”、“当一天巡警”等角色互换体验式的警民互动活动,不仅使民众体验了警察生活,理解了民警的辛苦,也在真切体验中帮助群众提高了防范意识,破除了警营警察神秘感,更拉近了警民距离,赢得了更多群众为公安队伍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