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拘留所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职能和优势,安康市各拘留所更新执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拘留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四月以来,全市各拘留所共化解社会矛盾32起,未发生一起因拘留而引起的上访、投诉,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一、统一思想,精心组织。
省厅监管总队关于《陕西省拘留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意见》下发后,支队及时组织全体民警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4月2日,支队及时下发《关于全市拘留所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所制定工作方案,成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支队将此项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并将量化考核指标分解到各所。全国、全省公安监管工作会议后,市局监管支队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拘留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通知》,对拘留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范围、对象、方式方法、成果巩固、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推动和规范拘留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各所按照支队统一部署,认真组织民警学习上级公安机关的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工作方案,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二、更新理念,创新机制。
紫阳县拘留所通过收拘、谈话、提询、会见等日常管理环节,了解被拘留人基本情况、违法事实、思想动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多方发现、采集矛盾要素,明确重点案件和重点人员,将涉及征地拆迁、上访维权、民事债务、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被拘留人员列为化解矛盾的重点对象,重点开展疏导化解工作。汉滨区拘留所摒弃“矛盾化解,与己无关” 的旧工作模式,突破“管理教育,只求安全” 的老管教方法,不断创新拘留所管理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出矛盾化解“六法”,即说理释法法、情感感化法、亲友规劝法、联动维权法、社会帮教法、心理干预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行政拘留人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平利县拘留所结合“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组织民警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培养会教育、懂心理、善调解的专职或兼职矛盾化解队伍,提升拘留所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旬阳、汉阴、宁陕拘留所将拘留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主动融入社会“大调解”的工作体系中,在行政拘留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学习活动,“说理执法”活动,根据不同违法性质,帮助被拘留人员算“法律账、经济账”,剖析违法根源以及违法行为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危害,以理服人,使被拘留人知错、认错、改错,促进矛盾化解。
三、立足实际,务求实效。
全市各拘留所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旬阳县拘留所成功化解一起涉及残疾行政拘留人员的债务纠纷,在消除矛盾的同时 又保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13年4月23日,被拘留人姜某(残疾人)和徐某被办案单位送到拘留所执行拘留,细心的拘留所民警发现,姜某一直对徐某怒目相视,情绪激动。民警经过耐心询问了解到:2004年徐某曾问姜某借了100元现金,后姜某多次讨要,徐某认为姜某是个残疾人,奈何不了自己,便产生赖账的想法,不愿还钱。4月23日,姜某再次讨要未果后,两人发生争执并互相殴打对方,双方分别被公安机关裁决行政拘留7日和10日。民警从化解矛盾纠纷、保护残疾人合法权利的角度,经过耐心细致工作,徐某自愿偿还借姜某的100元钱并向姜某道歉,姜某也对徐某表示谅解。姜某紧紧的握住民警的手,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给我主持了公道,真正地帮了我这个没用的人。汉滨区拘留所用真情化解一起矛盾。2013年4月25日晚,汉滨区拘留在收拘一名被拘留人员时,该被拘留人员情绪激动,多次与送拘的派出所民警发生冲突,口中不时对民警进行谩骂,还威胁扬言要采取报复行动。由于该男子的无理取闹,致使收拘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所里值班民警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其交谈。在得知他情绪不稳定是害怕进来就无法出去的心理后,民警再以警察的身份帮他分析违法事实,违反的法律条款以及公安机关处罚的依据。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最终使他明白了自己的违法行为,表示愿意接受处罚。5月26日,化解一起邻里纠纷。汉滨区拘留所在收拘两名男子发现相互怒视,不时相互谩骂,互相报复的心理显露无疑。所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安排管教民警了解情况,进行化解。通过了解得知,两人本是邻居,以前关系还不错,由于建房时对各自宅基地的分歧先是吵闹最后大打出手。为了化解两人的矛盾,民警向他们讲解法律知识,重塑邻里关系,最终两人握手言和。两人不但反省了各自的违法行为,同时也保证两人出所后和睦相处。拘留所通过一起起矛盾纠纷的化解,使被拘留人由不懂法变为懂法、由不服法变为服法,由相互仇视变为握手言和,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