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公安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对应,公安队伍建设也亟须作出策略性调整。
一、解决问题之一,重塑公安职业形象。
公安职业,近年来逐渐褪去光环,成为许多人“就业难”下的无奈之选。高素质人才引进不易,流失警力增多,困扰公安发展。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安职业形象塑造不力特别是公安职业吸引力不够是其中之一。审视公安职业形象塑造,我们在典型塑造上倾注大量精力,并且注重着墨于先进典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往忽视了公安职业形象的特质。战争年代,崇高的职业信仰来源于牺牲的神圣;和平年代,职业信仰的神圣不应只来源于牺牲,切不可让公安成为公众心目中的高危行业。从去年侦办湄公河“10.5”案件,到今年在阿根廷为受侵害华人追缴赃款,公安职业形象塑造凸显国家神圣、凸显职业荣誉,这个方向符合时代要求,应该坚定不移走下去。
二、解决问题之二、改变职业精神培育方式。
在职业精神培育特别是80后、90后民警职业精神培育方面,我们一直关注并强调的,是怎么样落实现有的方法、手段去教育引导帮助民警,或者是怎么改进方法、手段去教育引导帮助民警。这一出发点是好的,却忽略了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变化,忽略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反映80后、90后新民警“不好带”。“不好带”的背后,实质是新一代人的文化与公安传统文化,与60后、70后一代文化的碰撞。既坚持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又顺应形势变化,正视新一代公安民警主体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促成相互之间的文化包容,达成每一个公安民警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以认同促发展。
三、解决问题之三:创新职业素养建设。
强调素质强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在教育训练工作的范畴内研究部署素质强警,多年改革的现状是,组织着急,民警不着急,难以全面、持久调动民警积极性。究其原因,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教育训练“适销对路”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各种教育训练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却忽视了民警在素质强警中的主观能动性。民警也有自我提高的需求、也有培训的需求,但是仅有自身需求尚难促使民警排除其他干扰,主动学习。要真正调动民警在素质强警中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将素质强警与民警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这就涉及公安人事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可行的操作性办法是:考晋挂钩、以考促训。具体来讲,可以借鉴香港警察和法院、检察院相关管理办法,以正在推行的警察职务序列为基础,不同等次职务序列的晋升设置对应的考试考核条件,职务序列等级同时作为行政职务晋升和津贴增长的前置条件。教育训练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并行,公安职业素养建设必将实现新的增长。(作者:汉阴县公安局政委:陈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