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缓解人民警察的职业压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来源:汉阴县公安局 【字体:

 

人民警察身处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最前线,其特殊职能决定其所承担的压力要比其他一般社会成员大。应该说,适度的压力是一种动力,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导致破坏性结果。总的看来,当前很大一部分民警都承受着过重的压力,部分民警的职业压力已到了临界状态,如没有有效的措施来加以缓解,轻则被动应付,重则影响到整个警务机制的运作。因此,正确了解和及时掌握新时期警察的思想状况,找到警察职业压力的原因和减负的途径,对于提高警察的工作效能,不断探索研究和改革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警察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根据现阶段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当前导致警察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能力弱。“懂电脑、能驾驶、会外语”已越来越成为每位民警的必备技能。如果说驾驶相对还比较容易的话,计算机和外语则给许多民警,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民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有许多民警表示外语难以掌握或一时难以掌握,相当一部分民警对网络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大多数民警对计算机只是“懂一些,但不能熟练操作”。

(二)竞争氛围浓。随着公务员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公安机关正在实行中层干部领导竞争上岗制、民警聘用制、岗位量化考评制。与此相应的是实行末位淘汰的意义正日益凸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各种警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压力一方面激发了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机制中“生存”下来,已成为民警最基本的心理压力。

(三)形势变化快。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高智能、高技术的犯罪不断增多。犯罪与打击犯罪的斗争也日益由过去的“比脑袋,更比体力”转向了“比体力,更比脑袋”的较量,谁的智力更高一些,谁就能在这场斗争中更胜一筹。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各种新型犯罪动向,民警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有新思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工作方法来适应各种新的挑战。许多民警特别是一线民警都感觉到现在的工作不是“你有没有积极性去干”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做”,心理压力较大。

(四)工作任务重。从工作量的方面和以往相比,警务改革的发展使得当前警务工作量明显增大,工作强度也明显加大。由于政府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改革相对落后于社会面的变革,加上目前我国行政立法力度和涵盖面不够,几乎所有和公安机关稍有“搭界”的“苦差事”都是由警察来处理。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监督不力使得警察本来就很有限的警力花费在“本职工作”之外,使得警察本身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应受到很大损害。警察开展工作的群众基础相对削弱,开展工作的难度在增加,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很大,害怕工作有疏漏而被追究责任。

(五)执法要求严。一方面随着全民法律意识渐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也得到提高,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不断加强,从而对警察执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对执法规范化上升到首要地位,公安机关以建立执法档案、层层签订执法责任状、开展执法考核等形式加强对执法的管理和对执法过错的责任追究。这些都对警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民警常私下讲:“不怕工作忙,就怕不留神”。

(六)执法外部环境差。众所周知,公安机关通过信访、设立举报电话、开通110接受投诉,其本意是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提高执法质量,维护社会和群众的利益。然而这些途径却又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中伤民警的“冷枪暗箭”,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群众的利益,人民警察“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和平时期最具危险又最具奉献的崇高职业。为何成为一些人恶意投诉、辱骂的“靶子”?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实投诉和恶意诬告,个别民警不得不表现出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严格执法”开始渐渐地变为一种“应变执法”,这些社会的负面氛围不但给警务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给执法的民警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七)职业风险大。人民警察在执法工作中,常身处险境,面对生死考验。据统计,全国每年平均有500多名民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流血受伤的民警每年达万余名。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昭示着与犯罪分子斗争的残酷性,而执法工作的危害性,或多或少令一些民警产生职业恐怖心理,形成一定的精神压力。

(八)心理干扰多。生活方面的各种不利因素也是导致民警有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包括人际关系压力、婚姻家庭压力、经济困难压力等,这几方面的心理压力若得不到有较缓解,轻则会造成心理障碍,重则可能酿成悲剧。此外,民警因工作需要长期大量接触社会的“异类”和社会的阴暗面,也给他们造成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及困扰。

缓解警察职业压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一是要积极探索和健全公安民警教育培训体系,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提倡民警到大专院校深造、组织脱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等手段提高民警的文化素质和学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民警个人要求进步的愿望。二是要有针对性地抓好民警各项业务培训,重点组织好基层一线领导的业务培训,责任区民警培训、政工干部等培训,并坚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使其精通业务。三是要鼓励民警钻研本职工作,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一专多能训练以提高警务技能。只要民警的文化素质和学历层次得以提高,技能得到强化,其担心不能胜任公安工作的心理压力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完善体制,激发活力。要减少民警的心理压力,关键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以及激发警察队伍活力的手段和措施。要建立符合民警工作实际的动态平衡调整机制,特别是针对一线民警,要以基础工作为出发点,给一线民警少一点不切实际的理论学习、重复检查和考核,多一点指导服务、规范流程,以追求实效。再就是要注意选拔和聘用优秀民警作为领导干部,采取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和组织考核等办法让民警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其在心理上对公安工作有成就感,对单位有归属感。

(三)以人为本,注重效率。鉴于警务工作质和量的高要求给一线民警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要注意遵循“以人为本,注重效率”的原则:一是要鼓励民警立足本职、钻研本职工作,提高对各种警务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要合理配置警力,提高工作效率,把民警从“人海战术”、“手工操作”等落后方式解放出来,摆脱超负荷工作,避免或减少非警务活动,让民警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有调整的时间;三是要从优待警,凝聚警心,为帮助民警释放不良情绪,改善“亚健康”心理状况,应在从优待警上下功夫,改善民警的工作环境,切实把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位民警身边,凝聚警心。

(四)加大宣传,寻求支持。社会上有些人或群体对公安机关产生非议或偏见,给民警执法工作造成心理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公安工作的性质、职责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不了解。改变某些社会群体对公安机关的偏见、误解、非议,可以减少民警在执法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公安机关有必要针对客观现实,加大普法、执法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传媒的作用,以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普法、执法的宣传教育;要着重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绩效,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一线公安民警的酸甜苦辣,以强大的舆论来宣传弘扬人民警察道德风范,使民警在执法工作中得到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同时在对警察队伍中的个别反面事例的宣传应持慎重的态度,防止产生负面的影响。

(五)强化训练,改善装备。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如果民警有较强的实战技能,有良好的临战安全防范意识,有齐全完善的执勤装备,其存在的职业危险恐怖感就会大大减少,精神压力也就减轻。因此,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训练。组织教育培训的部门要切实贯彻执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见缝插针,突出抓好一线民警的实战和警务技能训练,提高民警的实战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公安实战需要出发,加强对非杀伤性武器以及防护性装备、交通、通讯设施及相关器械的配备,以增强民警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处置和自身的防卫能力,减少职业危险感。

(作者:汉阴县公安局政工室主任蔡安)

阅读人列表 已有0人阅读,已被阅读
各县区信息统计 各部门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