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扶贫日记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2日 来源:石泉县公安局 【字体:

 

麦坪村地处熨斗镇西北、木竹山山麓,地处高山,平均海拔1025米,全村6个村民小组351户1251人,贫困人口166户436名贫困人。这次,按照县公安局脱贫包联任务安排,我与麦坪村三组的老余结成了帮扶对子。

2月16日,星期二,农历的正月初九。当日一大早,我们170余民警以支部为单位,从县局机关统一出发,分别深入到斗镇麦坪村各组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去槐树垭子的通村公路走完,沿着一条毛坡小路一直向下走,大约20分钟就到了老余家。“富贵吉祥增百福,平安事顺值千金”。门前红色的对联与那破旧的土坯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院前一些燃放过的爆竹也依稀可见。不禁意间,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看见陌生人来了,老人开始有点一愣,当随行的队长告诉他,我是公安局的民警,是来搞扶贫摸底的,老人才招呼我坐下。

老余,男,家中两口人,今年68岁,身体还算硬朗,是家里主要劳动力。妻子陈65岁,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前年做了手术,在家能做一些较轻的活儿。3亩油菜,2亩洋芋,养殖了1头猪,这是他家主要产业。问及还有什么打算时,他说还想再养3头猪和三四十只鸡。老余要发展产业,作为包联民警的我本应该多鼓励支持,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家中也无多余劳动力,最后我建议他力所能及的再养殖1头猪和30只鸡,老余欣然同意了。询问到的信息我都依依记下了,走的时候我给老余留下了我的“名片”(警民联系卡)。

3月5日,星期六。7:30分准时从家里出发,骑着二轮跨骑摩托车独自前往老余家。由于国道“541”线路改造,过了六号桥,去后柳的路就变得高低不平,即使车速很慢仍然颠簸的有些厉害。到了镇上,购得30只鸡苗和一些饲料,随后沿着中坝方向一路向前行驶。阳春三月,但气温回暖的迹象并不明显,越到山谷越觉得冷,若不是看到沿途春耕的农民,我都感觉不到春天已经来了。密林深处升起缕缕炊烟,看表已经十一点多了,还好已经到老余的家了。自从上次养鸡的计划说妥后,老余就在屋坎下的空地上用竹子篱笆围了一个鸡舍,挺大的,30只小鸡关进去一点都不拥挤。已是饭点儿了,老人盛情如此,我不便推辞。

3月21日,星期三。前些天,我听同事小郑说,她包联户老张家母猪下的猪崽再过十来天就准备出售,于是我让小郑电话里给我的包联户老余预定了一只。而最近猪崽的价格一路飙升,我怕说好的价格到时候会上涨,这次下去把钱先给了,问清楚了逮猪的时日(农村信迷信,卖东西看黄历),并告诉了老余。没过几天,老余打电话给我说猪崽已经抱回家了。

4月9日,星期六;4月17日,星期天;5月7日,星期六;6月10日,星期五......

9月1日,星期四。因麦坪村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培训会,我们便早早的赶到这里。当天正值孩子们开学,学校比平时热闹了许多。尽管这个学校只有三个年级(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七名学生和一名老师,但对于这些居住在大山深处,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伴的留守孩子们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大世界,就是欢乐的天堂。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打闹、嬉戏着,其中胆子较小的两个孩子看见大批穿着制服的警察,赶快躲进教室里,时不时的探出了个脑袋瞅瞅,略显的胆怯了些。凃老师是这所学校唯一一名老师,四十多岁,个子魁梧,有点中年男人的微胖,话不多,给我的感觉是沉稳,像这大山一般沉稳。孩子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他则迈着小步在孩子们附近悠闲的转转,既不参与孩子们的游戏,也不去批评个别调皮的学生。

培训结束时都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早上补充的那点能量基本消耗殆尽,肚子饿的咕噜咕噜作响。驻村工作队的冯指导似乎早有准备,说开水已经烧好了,红烧牛肉面管饱。于是,大伙都迫不及待的去我们“大本营”就餐了。扶贫以来,吃泡面已经是我们家常饭了,尽管大部分包联户很好客,但我们民警为不给他们添加麻烦,都是自备了这些方便充饥的干粮。

“莫笑农户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与他们吃红烧牛肉面相比,我今天算是有口福了。我们支部民警胡叔包联户老梅是个烤烟种植大户,今年几十亩烤烟喜得丰收,昨天产业直补也拿了两千多元,老梅十分感激胡叔对他的帮助,曾多次打电话邀请胡叔做客,这次胡叔也就应了老梅的心意,只是告诉他我们人多。而老梅却说,公安民警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情,来再多我也欢迎。由于培训时间超过预期一个多小时,本来说好的饭点也就一拖再拖,按照当地农村习惯,一般十点左右就吃午饭了,而老梅一家人却执意等我们到下午一点多。老梅的好客、质朴无不感动着我们。以真诚换真心,这是帮扶民警与包联户最真实的写照。

载着满满的能量和深深的感动,我开始接下来的工作,目标直奔老余家。通村水泥路走完,我只得徒步去他家了。一条窄窄的泥土小路,有的地方坑坑洼洼,有的地方则杂草丛生,不过走得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如今,我也能向兔子一样一趟子就跑下去了。

大黄狗躺在拐角的屋檐下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听见有人的脚步声,它睁开眼看了一下,于是又闭目养神的享受着它的惬意时光了。院子里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格外显眼,栅栏里的鸡也长得无比肥硕,两头猪少说也有一百多斤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对老余勤劳付出的回报。老余的朴实、勤快我从心底里佩服,然他特有的固执也常常让人感到无奈。

就说房子的事情吧。老余有四间约一百平米面的土坯房屋。据他说,那是他四十多年前结婚时修的。房屋周围地势还算平稳,但毕竟年代久远,山墙被雨飘过的痕迹清晰可见。最为重要的是,老余家没有自来水,日常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只能靠一口小水井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就这,也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若是下暴雨,井水会变得浑浊不堪,饮用时须得沉淀些时日;若是遇到旷日持久的干旱天气,水井微弱的水源便会枯竭,老余只能到三四里以外的地方取水了。虽然我们县公安局作为包联单位积极争取到了资金,水窖工程也已步入了实施阶段,但老余家住处过于分散,届时他吃水的现状基本不会有什么改变。而我此行的目和前几次一样,那就是动员老余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去。只有这样,他居住生活条件才会得到根本改变。经前段时间反复做工作,老人思想还是有了一些转变,只是还有一些观望的情绪。见我来了,老余招呼我在堂屋里坐下。“安置点就在槐树垭子那里,国家补助7万,搬迁后老房子复垦还有1万元补助……”,我又把这些惠民政策向老余宣传了一遍。这次老余终于消除了顾虑,决定申请入住集中安置点。

      

 

                  (作者:石泉县公安局    刘庆勇)

 

阅读人列表 已有0人阅读,已被阅读
各县区信息统计 各部门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