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机制”夯实平安根基
从130余场道德讲堂对群众的思想熏陶,到9600多件矛盾纠纷的妥善化解;从投资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到依法加强社区自治;从倡导2034名志愿者投身公益行动,到2300余名“三留守”人员得到全面关爱……石泉县北街社区通过常态运行宣传教育引导、立体化治安防控、规范化矛盾纠纷调处、人性化民生服务、民主化居民自治等“五项机制”,力促社区平安建设绽新颜。
近些年来,北街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陕西省文明社区”等20余项荣誉。
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
引导社区居民尽己所能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石泉县北街社区实践见成效。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参与公益组织,大批群众义务成为“红袖章”,不少百姓甘当促进社区和谐的“润滑剂”……背后,得益于常态化的宣传教育。他们高标准建立了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听讲的宣教中心,每周开展公民道德讲堂,邀请残奥游泳冠军夏江波、成姣,“全国劳动模范”赵明翠,“汪勇式民警”杨寿美等一批先进典型纷纷走上讲台。两年多来,130余场公民道德讲堂,让正能量在社区竞相传递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辐射带动。高标准建设了宣教中心、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阵地,打造了居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的温馨阵地。
在优化硬件设施、健全制度的同时,先后吸收了160余名有特长、热心公益的人才团队,社区组建成立8支文艺宣传队,广大居民通过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既达到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县公安局退休干警任玉侠,精心编排的《赌博危害大》等30余部法制文化小戏,通过巡回展演,引导公众清醒认识到赌博、封建迷信的严重危害,也让群众进一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近3年来,社区先后有2034名热心人士报名成为注册志愿者,根据社区需要与志愿者特长,设立创业咨询、扶贫助残等多个服务队,这其中,创业咨询服务队带动创业就业1196人,扶困助残队为10余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北街社区常态开展争创“文明楼院”、“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争当“石泉好人”“道德模范”等活动,营造了“综治有我、平安有我”的和谐氛围
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机制
2012年,政府投入2100余万元资金打造了在全省领先的技防体系。北街社区享有视频监控“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该社区着力推行门禁系统建设,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开展奖补兑现,实现封闭小区不漏栋、开放楼宇不漏单元,从而保障了治安防控无缝隙、无盲区、全天候、全覆盖,为捍卫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构筑了坚实防护网。北街社区专门建立了社区警务中心,按照1名正式警察带5名辅警及20余名辅助保安标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电子平台。
为了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他们选优配强楼院长,调整充实平安志愿者“红袖章”队伍,纳入辅助保安范畴,建立考核考评、误工补助机制。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服务、同管理,落实流动人口“一证通”配套政策措施,做到管理“无死角”。针对辖区7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常态关爱与监管并重,避免了因漏管失控而发生肇事肇祸问题。
规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面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他们注重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网络化调解组织,推行“点名调解”模式,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排查、早化解。以居民组为单位,将整个社区分为若干片,聘任组长为人民调解员同时兼任网格长,负责对本小组网格化管理,统一上报本居民组矛盾纠纷信息,组织协调本组内矛盾纠纷调解,每小组推选一名网格员,负责排查收集上报本楼矛盾纠纷信息,调处简单矛盾纠纷,构筑全方位、动态化矛盾纠纷预知预警体系。
严格按照“六有六落实”标准加强提升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建立社区人民调解员信息库,推选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为专家调解员。根据调解员擅长调解领域,分为家庭纠纷调解组、邻里纠纷调解组等分类调解组。对网格员、网格长无法调解的矛盾纠纷,由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此外,在北街社区积极探索试行“三调联动”机制,建立社区重大矛盾纠纷转交机制,对社区人民调解组织无法调处的案件,根据类型转交行政调解组织或司法调解组织,切实做到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得益于常态化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近3年来,北街社区出现的9600余件矛盾纠纷全部得以妥善化解。社区先后组织家政服务等免费技能培训170余次,牵线搭桥开展劳务派送,为8000余名劳动力找到合适工作。
“五项机制”在石泉县北街社区的得力推行,既让辖区2万余社区居民长期接受着法治文化、道德文化、向上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也为石泉县乃至全省进一步优化社会综治工作提供了生动的“综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