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陕西日报》推介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经验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来源:汉阴县公安局 【字体:

 

1028日,《陕西日报》推介汉阴县公安局探索“1655”路径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经验。现转载如下:

汉阴公安:探索1655路径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

近年来,汉阴县公安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陕西省、安康市公安改革系列安排部署,立足山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把公安改革作为一项先导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进行推进,探索推出了“1655”公安改革路径,破解了一批多年来制约公安工作的瓶颈性问题,塑造了一批富有生命力的亮点品牌,打造了公安改革的汉阴样本。

坚持问题导向主线,持续引领改革风向标

近年来,刑事案件“高发低破”,打击职能弱化,基础工作薄弱,执法不规范,实战效能不高,严重制约着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汉阴公安局党委班子综合研判社会治安形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实战、实用、实效,以降发案、强打击、夯基础、锻造过硬队伍、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总目标,紧扣规范执法这一公安工作生命线,做精刑侦、做实治安这一公安工作“两翼”,打造过硬队伍。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汉阴公安局从破解制约当前公安基层最现实、最迫切的反恐维稳、警务机制、基层治理、规范执法、服务群众、队伍管理“六大领域”中的难点问题入手,全面打响公安改革攻坚战。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探索努力,全方位、体系化的“1655”警务改革构架不断完善、逐渐成熟、趋于系统,警务改革成效不断凸显。

聚焦“六大领域”创新,全面系统推进公安改革

聚焦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点,深入推进反恐维稳机制改革。一是紧扣形势建机构。组建安康市首支巡警大队,并在县城中心城区设立5个街面移动警务站,以此提升社会面管控能力和群众安全感。二是围绕处突强队伍。陆续将全县88名政策性安置的事业编退役军人充实到县公安局,改建成立巡特警大队,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快速反应的现实需要。三是聚焦反恐提效能。对巡特警大队内设机构实行改革,形成了“点、线、面、巡”相结合的反恐工作格局。同时建立了常态化武装巡逻、全天候查缉布控、实战化演练等工作机制,反恐维稳专业化能力明显提升。巡特警大队被省公安厅评定为全省一级示范巡特警队伍。

聚焦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针对机构分工过细、打击效能弱化、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汉阴公安局坚持从实战出发,做精刑侦、做实治安,深入推进刑侦、治安警务机制改革。

一是做精刑侦,专业打击。针对刑事案件“高发低破”,刑事基础工作弱化、侦查队伍不专业的问题,刑侦改革主要从做精做专入手、向高精尖推进。做到职能集约专业化。整合刑侦、经侦、禁毒、网安等部门打击职能,建立了刑事打击职能高度集中的刑事侦查部,专业负责刑事案件侦破工作。刑事基础实战化。按照“一长四必”制的要求,高标准建成了11个派出所刑事技术分室,制定完善了现场勘查三级管理机制,分级响应,分类勘验,专人负责,现场痕迹物证提取有效率显著增强。合成作战精确化。整合了刑侦、情报、网安等部门警力资源,集约情报、云搜索等系统权限,集合各种公安技术手段,建成高标准合成作战中心,实现了重大案件同步上案、合成作战、精确打击。小案攻坚常态化。用抓命案的态度、决心抓小案,按辖区、分片区设立4个驻所刑侦办案队,专门负责小案件侦破。信息导侦高效化。依托全国刑专系统,进行积分预警,开展专业研判,实施精确打击;建立了社会信息共享交换长效机制,实现数据“大集中、大整合、高共享”。主办侦查员改革制度化。主动对接以审判为中点的诉讼制度改革,着眼刑事侦查工作转型升级,探索实施了三级主办侦查员制度。

二是做实治安,夯实基础。针对治安部门、派出所职责不清、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坚持从实入手,夯实基础。基础勤务精细化。推动治安部门、派出所职能回归,治安大队设置“三队一室”,派出所按照行政区划、实有人口、打击处理等因素划分“两个类别”。勤务指挥扁平化。以规范派出所勤务工作为切入点,高标准建成了11个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治安防控立体化。依托巡特警大队和11个派出所巡警中队,构成了环汉阴城乡集镇防控圈,构建了空中有天眼、街面有巡逻、点上有卡口、线上有联防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

聚集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短板,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改革。在全县组织开展“走千家、访万户、送安全”主题实践活动,摸清全县实有、暂住人口底数,动态掌握“七类重点人员”活动情况。围绕访察村情民意、扶贫帮困、经济发展、打防管控、安全维稳等5项重点内容,全面推行“六进六访六送”警务工作法。同时,在走访送工作中,围绕基层治理难题,总结提炼了创新重点人员管理、创新行业场所管理、创新案件防范模式、创新矛盾纠纷化解等一大批工作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聚焦制约依法履职的关键环节,系统推进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公安工作永恒的主题。汉阴公安局先后推出了公安执法“四位一体”模式、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五大体系”建设,显著提升了公安执法公信力。面对新形势执法工作的新要求,司法体制改革新走向,又探索推出了14555执法新模式,执法工作向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推进,发起了向第四轮全国示范单位进军的总攻令,推动执法队伍向专业型发展,向智慧型发展,向实战型发展,向高效型发展,向系统型发展。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承接简政放权各项改革落地的同时,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安全问题,大力推行接送学生车辆管理改革。争取政策支持,实行统一管理,创新管理模式,自主研发了校车管理终端APP,学生家长、学校幼儿园教师实时在线掌握校车运行情况,受益幼儿园学生达到9000余人,赢得了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聚焦整体战斗力的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公安队伍管理改革。把队伍管理改革作为公安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推出了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优待警、文化育警、考核励警、从严治警“六位一体”的队伍管理改革模式。在具体改革中,注重政治建警,注重文化育警,注重素质强警,注重考核励警,注重从优待警,注重从严治警,调动了全警干事创业积极性。

强化“五大支撑”,夯实公安改革基础保障

强化信心支撑。以缺钱不缺信心、缺人不缺决心的精神推进改革,把改革作为塑造公安品牌,提升队伍灵魂的原动力,坚持思路走在改革前沿,理念走在决策行动前端,不断推进公安工作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强化理论支撑。领导带头深度调研公安改革工作,结合外出学习考察和县情特点,凝聚全警智慧,4次在公安部《公安内参》、11次在省厅《理论与实践》发表公安改革调研文章,省厅《公安改革简报》《四项建设简报》18次推介改革工作经验,15项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

强化考评支撑。率先引入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如对打击处理的考核,以检察院认定的破案、刑拘、移送、起诉为依据。对案件质量考核以法制部门认定为主。对可防性案件、群众熟悉率、治安满意度的考核,省市县测评为依据。

强化制度支撑。制定了公安改革“1+6”制度体系,出台工作规定228个,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制度之网。

强化队伍支撑。积极争取政法专项编制28名、事业编制84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组建了刑事侦查部,成立了巡特警大队;设立了“两队一中心”、环食药、网安、合成作战中心、新闻中心等5支专业队伍,加快了队伍专业化进程。

奋力实现“五大提升”,推动公安改革落地见效。

经过不懈努力,汉阴公安改革实现了职能错位优化、资源错位配置、能力错位增强,激发了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新动能。

实战能力明显提升。5年来,全县命案破案率达100%,刑事发案年均下降2.5%,严重暴力犯罪发案年均下降63.3%,“盗抢骗”犯罪发案年均下降5.8%。特别是今年元至8月份,全县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7.6%,破案数同比上升70%,“盗抢骗”同比下降55%,破获率同比上升113%

执法公信力明显提升。连续5年无行政诉讼败诉、无国家赔偿案件,2016年以来刑事案件提请批捕、移送起诉率同比分别上升18.3%10.57%,连续8年荣获全省执法质量优秀公安局。

队伍向心力明显提升。5年来,78个单位、279名民警受到上级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记功、表彰,15次全市现场会或比武竞赛在汉阴举行,8次全省性会议在汉阴召开,56次在公安部、省公安厅、安康市公安局的相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逐年上升,2016年较2013年上升6.5%;举报投诉类警情逐年下降,2016年降幅达19%。公安工作美誉度明显提升。县公安局多次荣获全市优秀公安局,连续7年在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连续3轮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执法示范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宁斌  李甲林)

阅读人列表 已有0人阅读,已被阅读
各县区信息统计 各部门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