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宁陕县公安局
深化旅游警务打造平安和谐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安康市宁陕县公安局按照“警务前移、服务延伸”理念,聚焦公安改革新要求,把深化“放管服”、提升“满意率”作为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探索建立了以“县、镇、景区”三级旅游管理服务为载体的“135”旅游治安管理服务新机制,有效破解了涉旅管理服务难题,服务大局能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景区“两抢一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1%,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2.5%。
一、坚持“一盘棋”思维,盘活全域旅游管理资源。主动服务“大秦岭”生态旅游,积极推行“135”旅游治安管理服务新机制。在县级层面,依托县旅发委下设宁陕县公安局全域旅游管理服务办公室,成立旅游警察大队和应急救援大队,承担全域旅游日常协调管理和景区紧急救援。同时,党委政府牵头,给予政策、资金、考核倾斜;旅游管理部门配合,负责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合法权益维护;公安机关推进,承担沟通协调、打击防范、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硬件保障等责任。在镇级层面,涉旅乡镇联动,全力支持配合,协作保障,推进综合治理;在派出所成立旅游警察中队,承担辖区旅游景区周边治安秩序管理,依法打击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站点,强迫消费、敲诈勒索等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景区层面,打造了一批重点景区警务室,实行“景区警务室,微型消防站、外国人工作服务站,保安巡逻队、交通管理队、应急救援队”为主要内容的“一室两站三队”旅游警务勤务新模式,常态综合施策,管理服务并举,从严从细落实。
二、突出三化合围,助推打防管控提档升级。一是巡逻防控网格化。针对游客分布特点,实行公安巡特警为主体,治安巡防员为辅助,企业保安巡逻队为补充的巡防机制,将多方巡防力量集中编队,分成内外巡逻队,由警务室民警任队长,对景区内外实行网格化巡逻,切实筑牢景区治安防控网络。二是警情监测智能化。在景区警务室建立实战化旅游警务分控中心,联通重点景区警务室“双网”,接入监控资源,以各景区为圆心,辐射通往警区的必经道路画出“同心圆”,在重点路口、区域、盲点等位置设置高清监控探头,实现全域旅游管理服务办公室、旅游警察大队、旅游警察中队、警区警务室“一个平台受理、一个渠道转办、一个途径反馈”,实现“多级指尖联防”一体化勤务指挥模式,达到了“联勤零缝隙、执法零投诉、救助零延误、服务零距离”目标。三是社会管理多元化。建立毗邻环秦岭公安机关边际联防机制,设立联络站,完善边际预警防范、联勤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四市九县区“大秦岭”旅游治安协作联盟建立,共同维护“大秦岭”生态旅游圈治安秩序,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抓住五个关键,提升旅游管理服务综合效能。一是抓住主动服务关键。围绕旅游市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牵住服务的“牛鼻子”,做好游客报警求助、交通秩序疏导等工作,将旅游警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利用警务室“微信公众号”向游客提供报警求助、道路引导、法制宣传、应急救助等服务;在重点区位设置110报警提示牌,注明报警坐标、报警电话等信息,有效解决了外地群众报警所处位置不清、快速出警难问题。二是抓住打击整治关键。定期组织旅游、卫计、住建、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拳打击“黑车”“黑社”“黑导”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哄抬物价、扰乱交通秩序等侵害旅游企业、游客合法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旅游治安环境。三是抓住应急救援关键。把全域化处置作为支撑旅游警务的关键环节,实行应急救援、重大突发案事件“公安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1+N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打造了一支以公安巡特警、治安巡防员、企业巡逻队为主体,融合消防员、医生、志愿者、保安等力量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应急救援队伍,常态化开展专勤训练和联合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和处置灾害事故的综合能力。同时,以消防大队为牵头部门,建设微型消防站,明确人员构成、确定工作职责,配备必要消防器材,做好火灾事故预防处置。四是抓住交通管理关键。启动农村道路125联勤、国省道123路警联勤联动机制,建设重点景区交通劝导站20余处,指导景区建立交通管理队,协同开展交通管理服务工作,营造安全有序旅游交通环境。五是抓住涉外协调关键。以“加强服务、积极引导、管控严密”为基本思路,抽调外语水平高的民警入驻景区外事工作站,开展涉外游客服务救援、报警求助、道路指引等工作,不断做好旅游景区外国人服务和管理,全方位提升旅游警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