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白河县公安局创新扶贫搬迁群众户籍管理服务工作
白河县公安局
创新扶贫搬迁群众户籍管理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让人口管理与服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白河县公安局自主搭建“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人户分离管理、信息共建共享、服务无缝对接”的人口管理新机制,以精准数据为支撑,实现对扶贫搬迁群众的精准管理、精准服务。
一、推行人户分离管理,创新理念保障基本权益。针对全县移民搬迁群体大,人户分离情况普遍存在的现象,鼓励搬迁群众自愿将户口迁入居住地,对户口暂未迁移的实行过渡性政策,依托公安户籍管理系统,创新推行“居住簿”管理模式,明确原籍与住地各方管理服务职责,优化管理服务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一是掌握人户分离底数。根据实际情况对搬迁群众进行分类管理,对原籍与住地在同一村的,只进行住址变更,对跨村、跨镇搬迁且未办理户籍迁移的群众,鼓励其自愿迁移户籍,对暂不愿迁移户籍的由公安机关统一核实发放“居住簿”,载明原籍与住址信息,为治安管理及公共服务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二是理清原籍住地职责。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原则,在“居住簿”上首页写明持证人在原籍与住地所能享受的各项权益和义务,明确原籍与住地村、社区等各方管理与服务职责,避免因人户分离而造成管理脱节、服务缺位的问题。“居民居住簿”机制率先在白河县在西营镇天逸社区率先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全面铺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规范管理服务流程。联合辖区村居委会干部、网格员等多方力量,加强居住簿政策的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户籍信息登记与更新的工作中来。以居住簿信息为基础,保障搬迁群众原籍所享有林地使用、集体经济分红等基本权益不变,及时跟进实际住地的管理、保障及公共服务,更好融入新社区生活,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权益。
二、坚持数据共建共享,精准信息支撑精准保障。按照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强基础信息建设,为各方服务、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依托公安户籍管理系统,自主搭建“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人户分离信息的共建共享、动态更新、规范使用全链条工作机制。一是数据共建共享。结合工作实践,在户籍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投入60余万元开发了“白河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与移民搬迁、民政、社保、镇、村(社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统一信息采集标准、采集格式及存储方式,由迁出(入)地镇政府、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分别建立人口流向台账,建立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户分离数据的规范采集与规范存储。同时打通“信息管理系统”与公安“一标三实”基础信息和社会“党建+社会综合治理真人网”系统的数据有效衔接、共享互通,为社会保障、综治维稳、治安管理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二是信息动态更新。依托警务室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网络员”等各方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人户分离信息采集点,动态收集数据。群众人户信息发生变更的,群众可自行申请登记信息,或由实际住地村、社区发起信息登记请求,经两地公安派出所核实后,及时核查增改。同时将公安系统中的数据与采集数据进行比对,实现线上协同,线下合力,确保信息鲜活。三是资源共同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在为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开放向民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行业查验接口,实现了信息共通共享,“居住簿”在全县范围内与居民户口本具有同等效力,保障搬迁群众无论在原籍及住地都能享受相应权益。
三、落实全位无缝对接,信息联通提升服务效能。依托“信息管理系统”,打通公安、民政、社保、公共服务等部门信息壁垒,实现县内部门信息联通、闭环运行,用精准的基础数据让治安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无缝对接,立体化、全方位服务搬迁群众。一是打通管理瓶颈。以“多方参与,综合治理”为原则,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联动、共同治理工作机制。依托“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以人口管理“居住薄”制度为基础,充分整合劳动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居家养老和综合服务窗口的信息资源,与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推动部门资源共享,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条主线,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二是提升综治水平。在人口服务的基础上,立足公安职能,积极与党委政府对接,以社区网格为前沿阵地建立社区民警与社区网格员“捆绑作业”服务机制,将巡逻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隐患排查、治安防范、重点人员管控、法治宣传、民意收集等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纳入服务管理职责,既有效解决了基层民警单打独斗,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延伸了宣传教育触角,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巩固脱贫成效。按照异地搬迁“六大融入提升行动”中“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工作思路,改变以“户籍管人”为“以证管人”,从根本上解决“原籍管不上、住地管不了”的现象,补齐了现有人口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短板。通过对人口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管理和服务中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水平,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以来,汉阴县公安局坚决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势头,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组建专业机构和队伍,创新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30247”工作机制,强化培训和考核,进一步规范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责任,为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整合专业力量,打造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尖刀。一是整合技术力量,成立反诈中心。根据市公安局总体部署,把分散在刑侦、网安、经侦、宣传等警种的线索抓取、综合研判、合成作战、信息录入、落地侦查、预警宣防等技术资源整合起来,攥指成拳,成立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简称反诈中心),实行情、指、研、侦、防一体化运作,形成高效互动局面。二是整合人员力量,成立反诈专业队。从刑侦、网安、合成作战、经侦等相关警种中抽调8名骨干成立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业队(简称反诈专业队),专司电信网络诈骗警情线索搜集、深度研判、情报推送、信息核查、信息录入、止付冻结、落地侦查、预警防范工作,遇有重大涉诈案件再从全局抽调警力集中攻坚,打造反诈尖刀。三是整合接警力量,构建联动格局。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获取受害人财物特点和警情受理工作实际,将110指挥中心、刑侦大队、各派出所同时纳入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受理和先期止付工作环节,构建上下左右联动工作格局,同时授权110指挥中心、各派出所紧急止付职能,接到群众报警后第一时间在平台进行止付,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效能。一是严格在30分钟内接警止付。按照谁接警、谁录入、谁负责原则,110指挥中心、刑侦大队、派出所在接到电信诈骗警情时,第一时间询问、查清涉案的一级账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要求受害人汇入的账户),并立即至迟不超过接警后30分钟将一级账户信息及相关案件情况录入公安部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开展止付工作。二是严格在24小时内止付冻结。对公安部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以下简称侦办平台)、其他县局反诈中心、各地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96110预警专号)推送、用户举报或侦查工作中发现的疑似涉骗警情,反诈专业队在24小时日内完成初查、立案工作,同时及时掌握受害人、嫌疑人账号,资金、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数据,及时、规范录入侦办平台,组织力量对疑似被骗用户进行劝阻,最大限度提升止付冻结效率、降低群众受骗率。三是严格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线索研判,开展落地侦查。精细线索研判。反诈中心依据案件资金流、信息流、人员流线索,在本类型案件库内自动串并,并对串案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运用线上和线下手段集中研判。7个工作日内对涉案资金流、信息流、人员流进行认真研判落地,达到定案、定人、定位“三定”要求,并填写研判说明,制作研判报告,及时将案件线索信息录入侦办平台,将合格的研判产品推送至涉案地反诈中心。深入落地侦查。对本地案件,反诈中心7个工作日内将案件线索和涉案初查情况推送至反诈专业队,专业队组织开展经营串并、落地侦查、窝点捣毁、抓捕嫌疑人和移送起诉工作。对涉案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县反诈中心12小时内将案情及初查情况在以书面形式报市反诈中心,48小时内派出至少2名正式民警到市反诈中心跟班作业,共同开展案件分析研判工作。反诈中心在接到侦办平台指令后,1个工作日内将相关线索同步推送至确定的案件主办侦查员,并监督指导主办侦查员根据相关线索迅速开展侦查工作,10日内将抓捕信息、缴获信息、破案信息、核案协作同步推送给部侦办平台、发案地、研判地以及窝点地。
三、强化工作保障,增强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后劲。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把反诈专业队、110指挥中心、刑侦、派出所民警运用反诈业务能力放在第一位,通过邀请上级公安机关专业民警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岗位练兵、跟班作业、现场一对一指导、网上全天候指导等方式,提升参与反诈民警紧急止付、信息研判、核查、落地侦查能力,以专业素养应对专业犯罪分子,确保每一起电信网络诈骗警情都能得到有效处置,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二是强化督导问效。把督导“30247”工作机制落实作为关键关节,刑侦大队联合警务督察、政工等部门定期对反诈专业队、110指挥中心、刑侦、派出所落实“30247”工作机制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对工作措施不力、进展缓慢、敷衍塞责造成应当止付而没有止付的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的同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对造成被骗群众损失或申诉的,除追究当事人及相关领导责任外,取消该单位及个人年度评先评优资格。三是强化考核激励。把对各单位落实“30247”工作机制情况考核和主办侦查员级别晋升结合起来,树立奖优罚劣鲜明导向,突出激励奖励,对止付冻结成果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主办侦查员在考核中实行加分,对侦破部、省挂牌督办的重大电信诈骗案件的专案组和在案件侦办中表现突出、发挥关键作用的人员给予立功或嘉奖表彰,激发全体民警参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热情。
“30247”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共破案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止付账户84个81万元,冻结账户36个4.7万元,共返还群众被骗资金10余万元,预警15人,为群众挽回损失20余万元,成效初显。
省公安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办公室。 局党委成员。
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各县公安局、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