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公安局坚持以构筑“四道防线”,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一、构筑“制度线”,强化制度约束。以制度为基础,健全完善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实现民警 “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的目标,有效地强化民警廉洁从警,立警为公的意识。一是强化“不能为”的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做到以制度为准绳,以标准为量尺,坚持“一碗水端平”,使民警任何时刻都处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按照公开办事程序、办事人员和办事期限的原则处理事务,使违纪违规行为没有滋生的土壤。二是强化“不敢为”的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三级警示谈话”制度,建立具有强大约束力的事前监督与事后惩处机制,按照 “三个不放过”原则,对民警的违纪违规行为发现一起,立即处理,决不姑息,很好地起到警示作用。三是强化“不想为”的制度创新。在建设“学习型警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民警思想教育体系,坚持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政治学习时间,通过思想学习提高民警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使之对违纪行为、腐败现象产生潜在的厌恶感,主动将腐败拒之门外。四是强化“不愿为”的制度创新。在日常的会议中,大力宣扬廉洁奉公,全心为民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拒礼拒贿、执法为民的优秀事迹。通过大量的正面宣传,提高民警的道德水准,自觉培养民警自身的修养,使违法违纪行为真正成为不愿触摸的“高压线”,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构筑“思想线”,强化教育约束。通过运用“感染力、亲和力”教育方式,不断深化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让民警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中,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工作作风。一是“感染力”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模范作用和违法违纪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收集全国公安队伍中的先进模范民警事迹和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定期组织民警开展纪律教育讨论会,通过真实的案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通过“以案说教”让民警做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二是“亲和力” 的教育方式。从加强民警的“三外”管理入手,积极联系民警家属,向民警家属讲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聘请民警家属担任反腐倡廉编外宣传员,利用民警家属的“亲和力”,勤吹“廉洁风”、勤打“预防针”、勤问“外出情”。通过综合运用这两个教育方式,用深刻的案例、身边的教训警醒和震撼民警,教育民警增强自警、自省、自爱、自律意识,提高防微杜渐、拒腐防变能力。从思想上解决好民警入警为什么、现在在位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住官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构筑“道德线”,强化氛围约束。高度重视从优待警的杠杆作用,将从优待警、温暖警心作为提高民警凝聚力、战斗力,提升民警集体认同感的重要抓手,时刻将民警的冷暖放在心上,采取“关心”、“关注”、“关爱”、“关怀”的方式,为强化民警队伍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政治上关心。重视对民警教育培养,在民警入党、政治待遇等问题上,积极为民警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工作上爱护。注重警力使用的投入产出比,使有限的警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同时,根据每名民警的能力素质、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合理安排民警工作岗位,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优势,展现才华,不当摆设,不浪费,让民警大胆履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警个人潜能。三是生活上关注。坚持开展民警“生病送鲜花”、“生日送蛋糕”、“结婚送贺喜”、“家事送温暖”等系列关爱活动。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将之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系列举措,用真情和行动去感化民警,使民警在感情上对单位有了认同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四、构筑“监督线”,强化环境约束。构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督模式,严密防范和杜绝民警各类违法违纪纪行为的发生。一是强化单位监督模式。在落实每月一次的廉政教育课的基础上,结合召开全警廉政座谈会,组织党员民警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定期地对执法办案一线、值班接待、窗口服务等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苗头。二是优化社会监督模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担当社会监督员,通过设立局领导接待日、定期走访座谈等形式,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发现并消除各种不良苗头,促进民警在日常执法办案和服务群众工作中依法行政。三是扩展家庭监督模式。积极和民警家属保持联系,定期组织民警家属召开座谈会,及时传达公安廉政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每逢春节、中秋等敏感节假日时期,督促民警算好政治账、经济帐、家庭账,使其家内和家外一样,有人和无人一样,人前和人后一样,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