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紫阳县公安局创新推出实打实整改、点对点帮扶、键对键解难、心贴心服务的“爱民警务”模式,搭建警民“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实打实整改:纳民意,保民安
在 “大走访”活动中,紫阳县公安局民警走访群众5.2万人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警民恳谈会、政风行风评议会、警风警纪评议会120余场次,征求意见和建议18大类,其中反映突出治安问题、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就有8项,名列榜首。该局针对问题进行了“集体会诊”,逐项整改、一一破解。
以“平安紫阳”建设为契机,在全县组建21支“政府出资聘用、公安机关管理使用”的专职协勤队伍,组建216支义务巡逻队伍,24小时巡防,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建立农村、社区、校园警务室及流动警务室272个,选聘社区保安员126名、治安联防员624名、治安中心户长3619名,开展联户联防和邻里守护。
全面实施城乡警务战略,在村镇、街道、行业场所安装视频监控2104个,村镇技防覆盖率100%;安装电子警铃2万余户,住户覆盖率达42.3%;单位、宾馆、酒店、涉爆单位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100%。
点对点帮扶:帮民困,解民难
该局围绕 “亲民、为民、便民、利民”服务宗旨,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传爱心、送温暖”点对点帮扶活动。他们将全县21个镇划分为7个片区,指定7名局党委成员每人包挂1个片区、3个乡镇,每个片区确定1至2户帮扶对象“结穷亲”、帮民困、解民难。
德胜村34岁的曾某家庭困难,丈夫去世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2个未成年儿女辍学在家。紫阳县公安局局长张成功踏着泥泞山道步行10多公里来到曾某家中,送去100斤大米、20斤食用油和慰问金,让其子女重返学校,鼓励她种好地、养好猪、喂好蚕,力争早日致富。
在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中,紫阳县公安局把帮扶的钢铁村当作家园来建,制订规划、兴建产业、建桥修路,想方设法筹资30万元,民警自发捐款10万元,为钢铁村修起一座“警民连心桥”,打开了村子与外界相通的山门,结束了村里群众祖祖辈辈冬天“蹚冰河”的历史。
键对键解难:释民惑,化民怨
怎样通过网络让群众给公安工作“挑刺”?如何把网民在网上发布的意见建议、问题反映等信息转变为改进公安工作的“点金术”?今年以来,紫阳县公安局利用网上警务室、公安门户网站、派出所QQ群、公安微博等网络渠道,与广大网民“键对键”交流,从网民在网上发布的一些“牢骚话”、“调侃语”、“求助信”背后深层次把握民意诉求,“对症下药”释民惑、化民怨。
去年7月,紫阳公安微博收到女孩孙某的求助信,称其现住河南南阳,22年前生于陕西省紫阳县洞河镇。由于当年贫穷父母无力养活,将出生几个月的她送人。长大知道身世后,孙某就踏上了寻亲之路,一直未果。于是,她将寻亲信息发至紫阳公安微博求助。紫阳公安网站民警获此信息后,立即联系洞河派出所调查核实,最终确认方某夫妻即是孙某的亲生父母。
截至目前,紫阳民警共与网民开展互动交流3万余人次,发布预警性信息180余条,解答咨询1200余人次,受理求助58次,办实事128件,网民主动为公安提供破案线索11起,收集网上建议和意见70余条,网上回复率100%。
心贴心服务:听民声,了民愿
“派出所对我们的关怀无微不至,我老伴行动不便,民警步行十几公里上门为她照相办理二代身份证。”紫阳县瓦庙镇年过七旬的张大爷对民警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
自2012年以来,紫阳县公安局把听民声、了民愿放在首位,积极创新窗口单位服务管理举措,为群众提供“三心、四声、五一”服务,“三心”即“用心、耐心、细心”服务,“四声”即“询问有应声、办事有回声、批评无怨声、表扬有谢声”,全面实施窗口服务“一站式”、咨询求助“一口清”、高效办事“一次结”、业务流程“一眼明”、服务质量“一键评”工程,不让办事群众跑冤枉路,确保群众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