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阳县公安局积极争取,通过全省公务员考试和政法干警招录等方式共招录新民警50人,虽然总警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新警“不适应、不会干、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何向警力要战斗力?这一现实问题摆在了局党委面前。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局党委形成了以“轮值轮训、战训合一”教育培训模式,采取“三个突出”、“三年出炉”阶梯式培育机制,全力打造新警“尖兵”。城关派出所副所长佘齐润正式该局采取这一培育机制打造出来的新警“尖兵”之一。
突出“学”
“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
该局在对新警教育培训中,重点突出对岗前和入警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培养目标,采取“以老带新”让新警参与实践,努力实现“学、“练”、“战”一体化。第一年对全体新警警容警姿、队列队形、单警装备等28项基础性警务技能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等18部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五条禁令”、《纪律条令》等必须遵守的警风警纪的培训学习,强化新警的职业形象塑造和纪律作风养成教育以及规范执法、服务群众本领和警务技战术水平的提升。第二年采取把新警分配到治安环境相对复杂、工作强度相对较大的基层所队,在老民警的带领下,让新警在工作最繁重的基层一线锻炼,直接面对案件办理、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提升业务技能,掌握工作方法,完成角色转换。第三年在前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让新警独当一面,由县局指定新警为所在单位案件主办民警或者初级法制审核员,进一步提升新警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执法能力和水平,先后催生出35名案件主办民警和38名法制审核员。
突出“帮 ”
“一年跟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
该局针对新警队伍逐渐壮大,但核心战斗力还没有实现“同步提升”的现状,突出“帮”,规划“一年跟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的成长路径,采取“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子”,实行捆绑式作业,切实解决了新警想干不会干、想学没人教的实际问题。第一年采取“一对多”警务教官“帮”。以“轮值轮训,战训合一”教育训练平台,每期由12名兼职教官对30名参训学员开展法律法规、警务技能、群众工作、警务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等应知应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帮扶。第二年采取“一对一”“师傅帮”。根据新警所分配的警种和岗位,举办警种岗位“拜师收徒” 仪式,让机关部门和基层所队 35名“小教员”担任新警师傅,“一对一”的传授新警所在警种和岗位业务知识、警务技能精华,通过精细化的有重点的帮扶培训,使新警尽快进入实践工作状态。第三年采取“多对一” “部门帮”。让不同警种和岗位的新警到局机关信访办、指挥中心、政工室、法制大队、治安、刑侦、巡警等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 “跟班培训”,让新警与所在单位和部门的正式民警同学习、同工作、同值班、同巡逻、同办案,并实行部门民警“多对一”的进行实战培训,为培养新警成才搭建了“快车道”。
突出“考”
“一年考基础、两年考能力、三年考实绩”
该局新警成长培养列入等级化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目标责任考核范畴,突出“考”,建立“一年考基础、两年考能力、三年考实绩”的考评机制,对每位新警一年评定一次,结果与奖罚挂钩。第一年通过查阅新民警学习笔记、工作日志、考核手册,检查民警的学法情况,让新民警逐步牢固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并将第一年的考评成绩作为新警转正的主要依据,对未达到要求的延期转正。第二年通过对新民警一些简单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考核,从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促进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优秀民警、优秀公务员评定的依据。第三年主要对新民警所办理的行政、刑事案件进行考核,并把规范执法作为“一票否决”刚性指标。该局政工部门将新警三年内业务冒尖、公认度高、表现突出的作为中层后备干部培养,适时提请局党委予以提拔任用。
据统计,从2009年起,该局共举办新警“轮值轮训、战训合一”集中强化培训办18期,360人次参训,派出新警120余人次参加了省市上级公安机关各类调训必训任务,还选派12名专业技术新警到海南、沈阳等公安院校深造。通过长期不懈的新警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激励,多数新警均已成为各部门、基层所队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近几年来,先后有3名新警荣立个人三等功,有15名民警参与了重大案件专案组,并有5个专案荣立集体三等功。有110人次新警受到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表彰奖励,有15名新警被提拔到所队中层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