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阴县公安局牢固树立“平安建设,社区是基础”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社区防范措施,强化社区民警责任,扎实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以社区“小平安”推动汉阴“大平安”。上半年,全县8个社区中可防性案件实现零发案的社区达6个;23个农村中心警务室和156个农村普通警务室中,可防性案件实现零发案的社区达165个。
一、坚持问题导向,以狠抓社区发案下降为目标。一是搞好调研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侵财类警情占刑事类警情比例长期在90%以上,侵财类案件已成为影响辖区治安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二是全面细化分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平安社区创建方案,以侵财类警情特别是入室盗窃、入室抢劫、盗窃机动车等3类可防性案件警情为评价重点,将全县划分为4个城区社区、4个集镇社区和23个农村中心警务区,并明确了1个治安复杂社区和1个治安较复杂农村中心警务工作区。三是强力督导落实。局领导蹲点联系派出所,定期与社区民警一起深入社区了解治安状况,协调解决问题,每周、月、季对辖区治安状况通报预警,部署安防措施,全程予以督导。四是严格实施奖惩。鉴于社区与农村治安复杂程度不同,对社区实行单列按月绩效考核,农村警务室实行按季度绩效考核。对社区全年3类可防性案件发案控制较好的警务室民警,给予嘉奖等奖励。
二、坚持警力下沉,以落实社区民警责任强基础。一是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社区民警、文职、协勤、协管员“四位一体”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要求社区民警每周在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鼓励社区民警错时工作,方便群众咨询、办事。二是明确职责。严格控制警种部门向社区民警下指标、派任务,引导社区民警树立“以信息化牵引公安工作”思想,做好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重点人等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及时为破案打击提供有价值线索。今年以来,警务室民警共采集各类信息30000余条,其中提供破案信息25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8名。三是完善机制。变社区民警“下社区”为“驻社区”,规定社区民警工作满3年才能调动;每季度评选1至2名“警务室之星”;积极争取辖区党委、政府支持,落实6名社区民警进居(村)委会兼任副书记(副主任或村主任助理);年度评先评优向社区民警倾斜,且对从事社区工作满5年的民警,优先考虑晋职晋级,不断推动警力下沉。
三、坚持统筹兼顾,以完善社区三防举措聚合力。一是巡逻守护主动防。为社区民警、文职及协勤配备巡逻红袖章,做到工作与巡逻相统一,切实提高群众见警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投入81余万元购置5台现代化车载移动警务室。新型车载移动警务室功能齐全,车内安装了集视频采集、信息采集、LED宣传、扩音照明、电器、警灯警笛、图像传输等七大系统,可实施基础信息采集、视频巡逻防控、警务信息宣传等系列警务。车内外安装了360度无死角旋转红外摄像头,实时采集现场视频画面信息。5台车载移动警务室,实行三班轮流运转机制,其中四台无动力车载警务室分别配置在城区凤凰广场、北门口、东大桥、西大桥对应城区新城、北街、南街、西街4个社区,定期会商社区巡防重点,分片进行巡逻,定点接受群众报警、求助。一台动力系统车载警务室作为城区应急处突移动机动警务室,主要用于枪支警械装备存放、警力屯集补给,并针对街面突发事件或重大警情快速应急处置。二是群策群力联动防。城区和4个集镇组建8支“夕阳红”义务宣传队,在居民小区、凤凰广场、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域滚动播放防范知识视频,提升群众自防意识。全县组建3200余人的群防队伍,在警务室民警的组织带领下,分片包干进行巡逻,并及时向辖区群众通报警情,提高群众自防意识。三是完善设施加固防。督促全县140家内部单位、居民院落安装监控镜头、增加防护栏、制作防爬刺,加大小区安防力度。积极争取辖区党委、政府支持,加强巡防硬件建设。辖区一生产电动车企业积极支持社区警务工作,捐赠8辆电动车用于社区民警、辅警开展巡逻,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空间。
四、坚持宣传引导,以提升群众自防意识促长效。一是“小发布”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建立警情通报制,实时发布警情和安全防范提示,由社区民警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QQ群等互联网媒体向辖区群众实时发布。二是“小提示”传递治安防范知识。系统分析辖区发案情况,研判作案特点、发案规律以及防范薄弱环节,制定主动防范措施和办法,并制成温馨提示,在小区醒目位置张贴并大范围发放。一季度,共制作发放5种类型、2万份《安全防范提示》,及时向辖区群众宣传了安防知识。三是“小制作”营造创建活动大氛围。利用媒体、广告、横幅、展板等多种载体,制作46张宣传栏、120张标语牌,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宣传,引导居民共同参与防控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防控、警民共创平安社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