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推介我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经验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9日 来源:安康市公安局 【字体:

 

编者按:近日,省公安厅《陕西公安简报》2015年第9期《工作交流》栏目刊发《安康市公安局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公安改革工作》,向全省公安机关推介我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经验。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安康市公安局创新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公安改革工作

 

安康市公安局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着力在公安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等方面创新机制制度,不断深化公安工作改革,形成了一批特色经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创新警务勤务运行机制,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一是建立完善破小案、暖民心打击侵财犯罪新机制。对近年来连续组织开展的“打盗抢、防诈骗、破小案、暖民心”系列会战,市局及时进行总结,固化经验做法,制定了《安康公安机关“破小案”工作机制》,建立形成了如实立案、现场必勘、分析研判、侦查破案、分工协作、追赃挽损、考核奖惩等七项机制,总结推广了“破小案”“355”技战法,在全市形成了“破小案”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完善信息化主导的合成作战机制。2013年以来,市局坚持以信息警务为引领,整合刑侦工作资源,创新建成了以刑侦信息、刑事技术、技侦、网侦、图侦、DQB等“六位一体”的网上合成作战室,建立了一体化联动运行、扁平化高效指挥、实战化流程再造、常态化线索流转、责任化考核奖惩五项机制,对重特大和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事件实行多种手段同步上案,对民生小案按需上案,开创了网上合成作战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市局又在交警、禁毒、治安、巡特警及各县分局设立联络员,由“六位一体”模式发展为以刑侦为主体,多警种协调联动的“1+X”合成作战模式,创新推行“922”技战法,构建了一套流程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网上作战体系,真正形成了“大侦查”格局,有效提升了侦查破案水平。三是建立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升成为市委、市政府党政工程。同时,以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853”工程为载体,突出抓好视频监控网、实时视频监控网、街面巡逻防控网和区域边界查控网建设,在全省率先搭建了省、市、县、派出所、社区视频监控五级联控平台,创新推行了群防管区、派出所管片、巡警管面、检查站管点、交警管线的新型五级巡防体系,依托32个公安检查站构建了环城区、环县区、环地市三道环安防控圈,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巡防力量、视频监控、研判资源有机整合,“空中、地面、网络”有机衔接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四是建立完善122125113联勤联动模式。为破解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2013年市局创新推行高速公路“122”路警联合执法执勤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省政府在安康召开现场会全省推广,被公安部向全国推介。2014年,市局针对安康山区农村公路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创新推行山区农村道路“125”联勤联动机制,并在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被公安部向全国推广。2015年,市局又把中心城区缓堵保畅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创新推行中心城区“113”联勤联动交通综合整治机制,目前在全市形成了高速公路、农村道路、城区道路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联勤联动体系,提升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二、创新行政管理服务机制,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户籍身份证办理、出入境管理、机动车检验、驾驶人考试、消防监管审验等事项,在全省公安机关率先探索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定期清理和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二是出台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在认真兑现落实公安部和省厅制定出台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市局改进作风便民利民744项措施,全面推行节假日预约办理、特殊群体上门办理、缩短办理业务时限、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等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三是推行实有人口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制定了暂住人口、出租房屋分类管理办法,建立了暂住流动人口“ABC”分级管理机制,重点人员乡镇、社区、综治、公安“一人四管”和市、县、派出所、社区“四位一体”立体管控机制。四是创新社区双十警务”。全面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创新推出了社区“十小警务”、“社区十进”活动,丰富了社区警务的载体和内涵,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获得了市政府重大创新三等奖。五是建立民生警务平台积极践行“民生警务”理念,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群众的新方法、新途径,建立了“民生警务平台”,设置了“网上办事、民意直通、交流互动、警务公开、安全防范、魅力警营”6大功能模块,涵盖了公安户政、出入境、治安、交管、刑侦、消防、法制等11个警种和部门的公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备案类事项等,实现了沟通民意“点对点”、服务群众“零距离”。

三、创新执法执勤管控机制,着力提升执法公信力。一是执法管理实现精细化。立足执法安全,按照“六统一、六规范”的硬性要求,高标准完成了全市县分局办案中心和派出所执法办案场所升级改造,强化办案场所高清审讯系统配备应用。建立健全了集使用、维护、管理、监督、考核于一体的执法办案场所应用管理机制,设定“四个一律”高压线,强化日常执法监督检查,全市执法办案场所实现了使用常态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确保了执法安全事故“零发生”。二是执法流程实现信息化。以信息化规范执法源头,大力推广具有3G实时传输、实时网络对讲、wifi自动上传等功能的新一代执法记录仪,全市一线民警执法记录仪配备率达100%,实现了执法活动可视同步、定位监督实时同步、扁平指挥对讲同步。同时,以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应用为抓手,强化执法过程监控,健全完善了系统应用通报讲评、考核奖惩、督导检查机制,定期开展网上执法巡查,对网外流转案件实行“一票否决”,各类案件网上流转率达100%;以信息化规范执法行为,抓好办案区音视频资料和执法记录仪采集数据整合管理,实现执法全程同步录音录像,音像资料随案保存管理。汉滨分局建立了国内首创的集物证智能储存、自动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物证管理中心。三是执法警务实现公开化。大力推进警务公开,推行“一站式”服务,落实公开承诺、公开处理、公开答复、公民诉求受理凭证等执法服务制度。不断深化执法公开,完善了执法办案“五公开”,以及火灾、交通事故公开认定、疑难信访案件公开听证等制度。推行行政治安案件办理“三个一”制度,充分利用公共媒体、互联网、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执法公开常态化、规范化。四是执法监督实现机制化。建立了法制、纪检、督察等执法监督部门与主要执法办案部门权责统一的错案预防机制,深化警种垂直考评和专项考评,着力构建常态化执法监督管理体系。以石泉县公安局为试点,在全市县级公安法制部门设立了执法监督、案件管理、巡驻法制三个中队,建立了刑事案件法制部门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制度,全面落实由法制部门牵头,纪委监察、督察、信访、审计等部门分工配合,主要执法办案部门按办案流程自控的执法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执法质量。建立了执法责任清单,将执法职责细化分解到每个执法单位、执法岗位和执法环节,规范执法权力运行。

四、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履职能力。一是强力推进实战化训练。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健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训练模式,精心组织法律知识、专业技能、武器警械使用等教育训练。积极组织民警通过公安网校参加法律培训,出台了民警自学激励政策,形成了“大培训”工作格局。特别是在武器警械使用专项训练中,先后培养专项训练教官64人,举办基层一线民警专项训练轮训班52期,参训民警1937人,投入训练经费195.4万元,消耗枪弹63000余发,提升了公安队伍实战能力。二是积极探索辅警队伍管理机制。以汉滨分局为试点,超前谋划,大胆探索,将分局现有来源不同、管理层次各异、称谓繁杂的“合同警”、“协警”、“文职”等,统一规范为“辅警”,并按照“辅警与民警一致化管理、一体化使用”的工作理念,创新辅警队伍管理机制和模式,对辅警队伍管理实行统一称谓、统一培训、统一编号、统一着装、统一管理、统一奖惩的“六统一”管理,建立起涵盖“招录、培训、管理、保障、激励、监督”等环节的辅警管理长效机制,推动辅警队伍管理向正规化方向迈进。三是建立典型培养选树长效机制。出台《全市公安机关先进典型培养选树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了典型培养报告、考核选树、舆论宣传、分级管理、典型优抚等制度,组织开展了立功创模、评选“每月一星”、争创“四个标兵”等活动,推出了以刘传品、罗春明、杨寿美、胡仁国等4名公安英模先进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为不同警种、不同年龄的公安民警树立了标杆,传递了正能量

阅读人列表 已有0人阅读,已被阅读
各县区信息统计 各部门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