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紫阳县公安局牢固树立“民意主导警务,警务服务民生”的新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行“345”举措,推进群众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把公安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
一、增强三种意识。即:细、真、实。细:就是要对群众细致入微和细心。民警在工作中要做到着装规范、说话和气、热情大方,对办事群众笑脸相迎,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对群众的咨询做好耐心细致地讲解,落实首问责任制和一次告知制,杜绝办事冷、硬、横、推、拖和环境脏、乱、差等不良现象。对群众的事情在办理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避免出错,如发现有错,要主动地给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的纠正。真:就是要对群众真情和真实。只有对群众付出真情,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急,在群众中说真话,诉真情,想真招,办真事,才能换得人民群众的真情,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在群众中听到真话,获取真情况;才能与群众交朋友。实:办实事和务实。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态度,全力推进“为民、便民”新举措,用实事兑现承诺;对群众的事情和诉求,不管大小,无论轻重,都用一颗真心和耐心踏实去做好,真正践行“执行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
二、提高“四种能力”。一是提高与基层干部的协调能力。基层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要想得到群众的真心,就必须以基层干部为向导,加强与农村基层干部的关系,以“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充分利用基层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布建信息员和治安耳目,扩宽信息来源,延伸信息触角,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分析治安动态,为精准打击、化解矛盾纠纷,维稳处突等提供了前置的决策依据。二是提高维稳处突的能力。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研判机制,围绕重点领域矛盾纠纷苗头和上访苗头,及时掌握,妥善化解;不定时地开展应急处突急结演练,炼就一支“招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处突队伍;不断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初步建立起“街头有巡逻、空中有天眼、路面有卡点、社区有联防”的立体式防控网络。三是提高信息化应用的能力。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动态公安工作,该局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理念,坚持把“科技建设”与“科技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信息共享共用步伐,增强信息化应用实效,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建立健全信息化应用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推进信息化警务机制改革,为提高应用水平提供动力支持;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操作技能,通过培训“小教员”、“小骨干”,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操作水平,真正实现网上办案、网上作战、网上研判。四是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民警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建立民警与群众之间“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上心,办得成事”的纽带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率,真正实现基础工作服务公安实战。
三、做好“五小工程”。一是破小案。加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提高群众参与防范的意识,通过布建信息员和治安耳目,收集掌握一批从群众中来的线索,破获一批入室盗窃、机动机盗窃等可防性小案,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防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群升众的安全感。二是除小患。不定时地加强对重点企业、单位、学校、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群众日常活动场所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对于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坚决责令责任单位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提前介入、主动工作、用情维稳”的思路,深入群众之中,察民情、解民忧,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各类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纠纷升级、扩大。三是办小事。以社区民警专职化为龙头,进一步深化“警民和谐关系建设”活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窗口接待、户口办理、证件发放等日常工作事项入手,推行温馨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简化程序等“便民、为民”新举措,方便办事群众,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群众的满意率。四是纠小错。以户籍登记管理清理整治工作为契机,全面开展二代身份证不合格信息、同名同号、一人多户、违规分户等各项户籍业务的清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对违规操作的民警给予纪律处分,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五是服小务。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以社区民警专职化为载体,采取张贴公示栏、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通报辖区治安情况,开展防火、防盗、防骗等法律法规宣传,将警情送进千家万户;以民警绩效评价系统为支撑,让群众当裁判员,民警当运动员,进一步地提高服务水平,密切警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