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汉阴县公安局按照市局全面深化公安改革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战要求,以做精刑侦、做强治安、做实防控为突破,着力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县破案、刑拘、逮捕数同比上升 13 %、17 %、22%,“盗抢骗”发案同比下降36.15%,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知晓率以及民警认知度达94.04%、95.48%和89.25%。
一、推进“大刑侦”改革,着力构建打击犯罪新机制。一是做精侦查队伍。将原来分散在刑侦、经侦、禁毒、食药环等部门的刑事打击职能整合起来,成立刑事侦查部,内设“七队一室”,全面负责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侦破工作。治安、国保、派出所等警种不再承担刑事破案任务,将置换出来的警力从事基层基础工作。二是强化现场勘查。严格落实“一长四必”制要求,高标准建成了11个派出所刑事技术分室,配强配齐警力和装备,全面采集涉案人员信息、涉案物品信息,强化现勘系统录入应用,全县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率达100%,为刑事案件侦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行合成作战。整合刑侦、情报等5个部门职责,集约大情报、云搜索等32种公安系统查询权限,高标准建成了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建立合成作战5项工作制度,实现了重大案件统一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同步上案、精确打击的合成作战模式。四是注重小案侦破。用抓命案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抓小案,分片区设立4个驻所小案办案队,专门负责侵财类“小案件”侦查。针对盗窃案件频发,把有学不上、有工不打的闲散青少年,农村“小偷小摸”等人群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有效遏制侵财类案件高发势头。
二、推进“大治安”改革,着力构建治安管理新格局。一是做实勤务模式改革。将巡特警大队纳入大治安改革范畴,治安大队按照“三队一室”设置综合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巡特警和办公室,治安部门“去机关化”向实战转变。同时,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实有人口、接处警、打击处理等因素,将11个派出所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派出所按照“两队一室”设置社区警务队、案件查办队、勤务指挥室;二类派出所按照“一队一室”设置警区综合业务队、勤务指挥室,明确职能职责,最大限度的提升派出所警务效能。二是做实执法管理服务。为改变派出所执法不规范、基础台账凌乱、工作打乱仗的问题,高标准建成了11个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明确了勤务指挥室专司指挥调度、信息研判、执法监督、视频监控、接待群众等职能职责,在派出所推行警情处置、视频监控、信息研判、勤务督导一体化运作,从接警、指挥、调度,到集成、分析、研判、预警,再到最后的监督、考核、服务等整个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彻底改变了过去派出所“家庭式”作坊、派出所长“家长式”派工模式,解决了派出所工作责任不清、打乱仗的局面。三是做实警务职能整合。为推动派出所职责回归,将刑事案件办理从派出所剥离,派出所不再承担刑事破案、强戒等指标任务,但辖区一般刑事案件的初侦、初查由派出所负责。派出所民警主要把精力放在治安防控、人口管理、信息收集、矛盾化解、服务群众、基础防范等基础工作上,确保了基础工作专职化。
三、推进“大防控”改革,着力构建治安防控新体系。一是警企联防。建立了警企联席会议、信息联通等多项制度,落实了保安内防、联合外防、送法进企、走访入企等工作举措,不断深化警企协作机制,提升防范水平。二是警民联巡。将全县城区划分为35个网格化巡逻区,配备106名专职巡防民警,实行24小时囤警街面,提高了街面治安控制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组建了一支2130名治安中心户长、5150名红袖章、3188名治安联络员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实现了对偏远山区、农村、背街小巷、重点部位的治安管控。三是警地联勤。在重要节点实行特警、武警、消防、铁警混编联勤,巡防范围覆盖城区“街、巷、路”、火车站、政府机关等重点场所、要害部位,最大限度挤压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四是警网联控。新建社会面视频监控210个,商铺、农村小探头1500个,形成了“天网”;在全县15个重要路口安装了双向道路监控系统、车牌抓拍、识别、比对报警系统,形成了“路网”;建立了城区7个流动警务室,囤警备勤,巡特警、派出所、联防队员等联动响应的“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