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四队联调实现基层矛盾精准化解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8日 来源:宁陕县公安局 【字体:

 

近年来,宁陕县公安局针对基层矛盾隐患管控难、化解难问题,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创新推出政府牵头,村组、司法、公安、法院、律师协会联动的“四队联调”机制,有效实现了基层矛盾精准化解,连续三年未发生重大民转刑案件,连续两年实现治安、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超10%

一、村组名人亲情化解队。一是人文关怀,体现为民“温度”。由综治部门牵头,聘请村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矛盾亲情化解队,组建走访交流群,制订走访拍照签到、化解积分考核机制,年底评选“为民之星”,实行精神奖励,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参与矛盾调解工作;要求老党员、老干部每周走访一天,全面搜集基层矛盾隐患线索,按照大事化小、求同存异原则,通过讲事理、话家常方式,体现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实现矛盾隐患“自我分解”。二是亲情化解,体现为民“宽度”。针对矛盾隐患问题,引入调解第三方,让熟人、亲人说服教育,缓和当事人双方对立情绪;以农村搬家、办喜事、过节等节点为契机,引导对立双方坐在一起说心里话,营造一家亲氛围,让矛盾双方自觉端正态度、转变思维,主动化解;引入镇民政、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形成大调解、大化解体系,建立多方联动、公正公平的调解格局。三是追踪回访,体现为民“深度”。制定矛盾调解工作回访日志和矛盾双方签字备案本,定期跟踪回访,不断修正调解偏差,最大限度防止矛盾双方情绪波动和矛盾“回流”,巩固工作成果,最大限度将矛盾隐患风险降到最低点。

二、司法干部安置帮教队。一是管教上门服务。针对刑满释放、劳动教养等易引发矛盾隐患问题重点人员,积极与公安机关协调联动,按照职责分工和首次见面谈话、半月电话联系、一月上门管教原则,积极承担排查、列管、审批等业务职责,及时汇总列管人数、升降幅比例、信息采集率、隐患问题等主要线索,逐人制定管教措施,实现精准管教。二是送法上门服务。加强与重点管教帮扶人员互动、交流力度,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等方式,采取印制法律宣传卡通画册、喷刷法律宣传标语、推动法律讲解短信、集中组织旋律宣讲会等形式,及时向重点管教帮扶人员、群众宣讲法律法规,解答法律疑惑问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显著增强。三是帮扶上门服务。定期深入到管教帮扶人员家中,全面了解其家庭就业、就医、子女人托、入学等方面困难问题,建立招工联系群,及时为管教帮扶人员、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就业咨询,营造关心、关注、关爱重点人员的社会帮扶氛围。

三、社区民警包联管控队。一是全面摸清底数。将基层矛盾隐患排查与“一标三实”信息采集、脱贫攻坚入户帮扶等工作相结合,按照“一人一档一策”办法落实台账登记,并依托“双向积分”、派综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全面摸清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实现了精准定位、表格管理。二是分色管控施策。完善“一人四管”外延,将矛盾隐患问题实行分级管控,在台账资料上标准红、黄、蓝三色,红色代表有重大隐患情况,极可能发生“民转刑”问题或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黄色代表矛盾问题较深,难以一次性化解,需长时间跟踪回访,蓝代表矛盾双方情绪较为稳定,社会危害程度较小,可采取电话回访。推行分级管理,实现了矛盾隐患精准施策化解。三是末梢响应处置。绘制辖区红、黄两色重点响应点位,以点为中心,就近聘任治安管理员,实行五户联防机制,一旦发生问题,实现末梢先期响应;在乡镇重点路段、中心区域设置警务室,建立响应处置群,一旦发生突发性矛盾冲突,治安管理员、周围群众迅速发布坐标信息,实现精准定位,快速处置。

四、法官律师法律宣讲队。一是开好群众旁听小法庭。对打架斗殴、婚恋纠纷、劳务纠纷等案事件,邀请群众旁听庭审,以法律公正的角度,侧面向群众讲解“冲动的危害”“诉求的渠道”,引导群众自觉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利;同时,创新推出村组自治“小法庭”,每周二在村委会(居民委员会)调解基层纠纷,让纠纷在阳光下调解,让大家劝解“说法”。二是张贴法律服务小卡片。将辖区法官、律师信息印制成小卡片,向群众发放,标注咨询服务内容、联系电话等事项,让基层群众有途径办事、有途径咨询法律问题;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群众连心帮扶干部卡片上,印制法官、律师微信二维码,做到足不出户咨询法律问题,有效减少了因不懂法导致的矛盾隐患激化情况。三是做好法律援助小服务。每周二组织民警、法官、律师、司法干部上门走访,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实行法律服务满意评分备案制度,将群众评分作为公诉、民诉重点推荐依据,并年底评选“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作为切实杜绝了法律服务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真正达到了服务一线、帮助基层的目的。

阅读人列表 已有0人阅读,已被阅读
各县区信息统计 各部门信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