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继承、丰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彰显了人民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坚定人民对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的双重期盼的信念。
笔者日前赴安康市下辖区平利县、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和恒口经济示范区实地调查,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安康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的“新时代样本”,正确理解从“两山论”到“两不负论”的发展,对于指引我们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义,把生态文明建设引向纵深,有重要意义。
从实践逻辑理解,“两山论”到“两不负论”,是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脉相承,都来源于基层的发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提出问题、明确导向,为行动指引方向。“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是以人民实践的结果回答问题,是对生态建设的阶段性总结与概括。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提出,饱含大国领袖对人民群众与自然的由衷热爱与尊重,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践中已开花结果。这也是对安康人民生态建设实践的认可。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背景下,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两难选择,安康的突破是在2014年把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作为安康发展的主题主线。2013年开始担任安康市委书记的郭青说,安康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桥梁。安康这个发展体系在全国提得早、实施早,效益也好,不仅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城市水环境质量、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和森林覆盖率也居全国前列。
从理论逻辑理解,“两山论”到“两不负论”,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绿水青山怎样成为金山银山?有两个基本要义。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有价值的,或者说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有条件的,是要通过奋斗得来的。因为“绿水青山”不能自动变换为“金山银山”,过去“山清水秀”往往是与“贫困落后”画等号的。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经过奋斗才可能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条件与实现过程。“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向我们揭示了“青山”兼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物质属性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而“人”的需求则具备社会属性,发挥着最为积极的作用。“两不负论”是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实现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蒋家坪村仔细询问茶场建设、环境保护、春茶收成、产业链条、价格变化、土地流转、分红与务工收入等情况并与贫困户一起算账,从而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论断。蒋家坪村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行为,对12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并建成茶叶标准化加工厂,探索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贫困发生率由44.4%降至0.74%。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蒋家坪村实现整村脱贫。
近年来,安康市先后建成数十个千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数万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事实证明,人不负青山,绿水青山保护好、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两不负论”的科学论断对生态发展方略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提出明确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时代逻辑理解,“两山论”到“两不负论”,展示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美好前景
“两山论”与“两不负论”的价值指向,为中国发展跃升到新的历史层面提供了关键性抓手,更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夯实了全国人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怎样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确认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怎样认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郭青介绍,安康生态文明建设经历3个阶段。第一步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停止对青山绿水的损害。“十二五”期间,安康提出“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发展思路,曾经碰到强烈的反弹,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的认识误区。安康市委坚定不移地廓清思想迷雾,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在发展、舆论、考核、监督的倒逼中,以生态红线思维确定发展的底线。第二步是开辟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道路,将全市划分为循环发展区域、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和聚集发展区域三大区域。一方面引导生态驱动型、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即经济的生态化;另一方面尊重和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把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成群众的货币收入,即生态的经济化。第三步是实施“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战略,开创“生态红利”新时代,使安康经济增速连年领跑全省,生态环境指标持续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不负青山”的努力逐渐转变为“青山定不负人”的事实。
从发展逻辑理解,“两山论”到“两不负论”,把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是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产业化”牵住了生态经济体系的“牛鼻子”,这是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体系的破题之举,回答了“人不负青山”的“怎么做”的问题。
从安康实践来看,一是要让生态环境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与土地、技术等要素一样,成为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二是把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三是要
建立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让“绿水青山”转变为可计量、可考核、可获得的“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调查时特别重视产业发展,数次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产业做好,要延伸产业链条。安康市正是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撑,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向,以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障,打造“五位一体”生态经济基本框架。
在产业链条中,把创新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作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主攻方向,造成安康多个业态实现了井喷式增长。譬如富硒魔芋仿生食品、休闲食品、医药保健制品系列产品,较最初鲜魔芋原料附加值提升了17倍,以即食食品为代表的富硒魔芋深加工产品已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1/3。再以安康富硒茶为例,安康建立了投资、科研、开发、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为48.2万亩 ,到2019年发展到100万亩。过去只卖春茶,现在夏茶做白茶,秋茶做红茶;过去一亩茶园最多收入5000元左右,现在亩收入最多可突破1万元。生态友好型产业已带动20.03万户68.77万群众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增收致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陕西省前列。
从自然逻辑理解,“两山论”到“两不负论”,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内容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是共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和谐互惠关系。
安康通过正确处理“人”与“青山”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组织并使用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安康森林覆盖率达65%,过去生态经济发展效果欠佳,因为片面强调“人定胜天”、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进行发展。现在这种“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和领导经济工作方式。昔日的“木头经济”“石头经济”让位于“生态经济”,使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5%,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安康是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的富硒资源区,全市围绕打造富硒首位产业和千亿产业链目标,使得富硒产业成为农户、基地、企业广泛参与构成的全产业链条,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由安康参与制定的NYT600-2002富硒茶标准已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安康市带动富硒产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9年富硒食品产值达到544.31亿元,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7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目前,已经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局面。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的提出,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论断在陕西的提出,可以见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前进的步伐。从调研结果同样可以见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诞生在安康并不是偶然的。安康发展道路显示出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奋勇前进的道路,是一条虽然历经艰难探索却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