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地带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属南北荟萃之地。地处秦巴腹地的安康市,中药材品种达1290多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有600多种,绞股蓝、黄姜、葛根、党参、厚朴、麝香、杜仲、黄连等驰名陕西乃至全国。
当今时代,绿色健康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全球药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省上也从战略上着眼,对陕南中药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扶持。安康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中医药产业建设正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围绕“药水游”发展战略,市上成立了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中药产业的资源、规划和措施等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和制定,“秦巴医药”成为全市特色产业的重头戏。
按照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安康加快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步伐,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和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果:白河、旬阳两县黄姜基地发展到45万亩,占全市总黄姜留存面积60%左右;平利、宁陕两县绞股蓝基地种植面积6000亩,仅平利一县就有4000多亩。其它传统品种的种植迅速发展:玄参、柴胡、黄精、丹参、黄连、桔梗等60多种药材已达4万多亩。同时,示范县、基地县参建企业达30多个,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
加入WTO后,没有市场准入证不行,安康中药产业的主要品种GAP基地认证正式启动,安康正大等制药企业通过了GMP达标,为中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创新有了重要进展:北大安康药研院、安康正大制药公司、安康中科医化公司、镇坪制药厂等骨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县、基地县建设的龙头作用,加快科研步伐,中药新药研发具有新的进展。国家级新药“股蓝泼尼松”、全天然中药“小儿上感口服液”、治疗心血管的“羟乙葛根素”、治疗乙肝的“八宝素”、“乙肝清胶囊”和“玉蚕冻干囊”等中药新药已经不同程度地通过了规定的实验、试验程序,进入审批阶段,中药新药研发和规范化种植科研的新突破带动示范县、基地县建设加速启动。
近10年来,安康的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医药产值增长了7.2倍,全市有27.8万农户从事药材生产,人工种植药材83万亩,人均种药收入654元,占总收入的43%,药业总产值12.6亿元,实现GDP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3%,中药产业已成为安康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我们还欣喜地了解到,到2010年,安康将围绕黄姜、绞股蓝、葛根、杜仲四大药业支柱建设培育形成4个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团,集中打响3—5个知名品牌,同时抓好药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初步构建起骨干品牌突出、龙头带动明显、药源基地配套、服务体系健全的中药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产值15亿元,工业产值30亿元,中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让中药产业为安康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