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全市农民收入快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39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了5.48%。其中所增加的开支均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部分,形成全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提升,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观念在不断提升。八大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和文化教育类支出有所下降外,其余六类均呈现上升态势,按增幅降式排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65元,增长41.83%;居住消费支出238元,增长37.2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0元,增长24.36%;衣着消费支出123元,增长15.56%;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102元,增长9.27%;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60元,增长3.99%。两类下降项目:食品消费支出943元,下降1.3%,;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6元,下降15.04%。各类消费支出的发展变化情况反映,居民在消费中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吃、穿、用基本满足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各种服务性消费的享受,以及对健康和文教、娱乐等精神生活提高的追求。这都体现了我市农民生活在消费结构上的优化和在观念上的提升。两类下降的消费其实也是积极的变化表现,食品类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促进了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加快提升,当年全市恩格尔系数为48.6,比上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并非是饮食质量的下降,而是隐含着市场变化的内涵等;文化教育、娱乐类的下降则反映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效应,若扣除学杂费的减免(人均47.31元)因素外,该项目实际应是增加的。
饮食结构继续优化,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明显改变,由"温饱型"向"口味型"、"健康型"过渡的趋势明显,享受饮食服务的意识增加。在食品消费支出结构中,主食消费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其他食品(如烟酒果奶等)和在外饮食的比重逐步上升。同2005年相比,2006年农民粮食消费结构有了明显变化,粮食直接消费人均183公斤,比上年减少3公斤,其中对薯类的消费人均仅9公斤左右,基本退出了农民的口粮范围;植物油人均消费5.29公斤,同比增长27.56%;动物油人均消费0.59公斤,同比减少25.75%;水产品人均消费0.81公斤,增长9.81%;奶和奶制品人均消费0.48公斤,增长14.73%。人均在外饮食104.56元,比上年增长27.31%。食品消费结构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营养化的变化趋势。
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住房质量明显提高。据2006年全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我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65平方米,比上年人均增加0.73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2平方米,占人均住房面积的49.59%,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每户全年生活用电量达279.9千瓦时,比上年增长了28.35%。居住条件明显好转,室内卫生及其他配套设施和条件不断改善。据调查,有 98.5%农户居住的住房带有卫生设备,有36.7%农户住房拥有取暖设备,使用安全饮用水的住户增加到40%。此外,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耐用消费品快步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冰箱、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等一大批现代耐用消费品先后进入农家,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到2006年底,我市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83台,洗衣机41台,冰箱9台,摩托车18辆,电话机33部*,移动电话64部,组合音响15台。家庭设备的城市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此处每百户家庭电话机拥有量根据相关通讯部门年末农村电话机拥有量推算得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