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媒体关注 > 正文内容

    既为首都送清水又为百姓谋幸福——紫阳县汉江生态保护及综合利用调查

    作者:韩秀峰 武丹 时间:2016-12-02 23:22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全国连着北京城”,细想起来,这是一句饱含情怀的话。比如,当你站在今天的汉江边上,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北京城,为何会有如此的联想,自然因为“一江清水送北京”。
      10月20日,为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环保部召开环境执法监管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督查动员会,决定派出10个督查组,对20个省、市、区环境执法监管情况进行督查,陕西省位列其中。
      汉江在紫阳县境内长达75公里,所以,紫阳县属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因为这个原因,紫阳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闭幕的县十五次党代会上,紫阳县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紫阳。围绕“一江清水送北京”,紫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汉江水质的保护工作,几年来累计投资达9.6亿元,大手笔改善了汉江水质和江面环境,使得汉江出境紫阳断面水质长年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
      面对首都,面对后代,紫阳经得起任何考验。

    清水荡漾送北京

      11月21日下午,“紫阳隧道”东出口外侧的县城污水处理厂里,厂长戴立兴在出水口槽处用一个细线牵着的超简易装置打上来半瓶水,顺势倒在手上。很自然地,他又把掬起的清水凑到记者的眼鼻之下,操着一口方言说道,“绝对清嘞,没有一点异味,不信你可以闻闻噻……”
      记者凑上去闻了闻,虽从未怀疑,但还是被那股清新的气息惊到,不禁伸出双手接过了清水,接受它的洗礼。
      在厂区,记者依次掀开多道雨布,近距离观察汩汩涌动的暗流,参观曝气、沉淀、滗水等多道工序,厂长介绍说,该厂管网总长11.8公里,收集范围已覆盖了老城区1.083平方公里,运行三年多以来,已累计处理污水近500万吨,处理率达到95%,有效控制了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其实,紫阳的污水处理厂并不止眼前这一座,全县20多个规模不一,但功能齐备的污水处理厂已陆续建起。
      那么,在这座并没有什么工业的山城里,为何兴起了如此之多的污水处理厂?
      原来,为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在陕区间的水质安全,紫阳县委、县政府多年走访基层,研究县情县貌,下血本累计投资9.6亿元,把汉江水质保护工作立为当前头等大事。2016年,紫阳将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到20项重点工作中来,成立了汉江水质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公安、监察、发改、水利等部门为成员,制定了《紫阳县汉江水质保护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加大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的严格处理、管网建设和管控力度。
      而污水处理厂,就是紫阳县创新实施的“两厂(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水利局党委委员唐志毅告诉记者,为减少污水直排,紫阳县由政府投资,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完成了14000户沿江河散户、55所沿江学校旱厕改造,建设17364口三格式化粪池,实现了江河沿线无污水直排。今年以来,全县共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5个,4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年底将完成招标程序,规划6个集镇污水处理厂,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强力运作下,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97%,实行二级处理后排入汉江已成常态。
      为管理生活垃圾,紫阳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今年累投资1200余万,建成了20个集镇垃圾堆放场,实现了全县镇垃圾堆放场全覆盖;投资300万修建了垃圾池(房)1065个,购置投放垃圾桶1214个,改变了百姓向江河倾倒垃圾的坏习惯;同时,还投资600余万元配备了20个垃圾车,实现了县城、集镇及周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形成“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目前,已建成的县城垃圾处理场被陕西省建设厅专家组评定为Ⅱ类无害化填埋场,年可实际处理垃圾约2.2万吨,处理率达100%。
      通过监测数据看,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汉江断面监测数据显示各断面水质均达到水质目标要求,达标合格率100%,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一江清水在这里确保了安全进京。

    百姓搬迁新家园

      11月22日,陕西迎来了第一场雪,前一天还暖洋洋的紫阳气温骤降,72岁的陈教明虽暂时租住在别家,心里却依然温暖。前不久,老人与政府签定了拆迁协议,他说,“我支持政府的决定,这是为保护汉江水嘛。”
      他说的没错,县城河堤路拆迁,就是坚决治理汉江污染;汉江水质保护项目得以实施和不断推进,也正是得益于城市拆迁和移民搬迁的集体安置。
      大多数人可能有所不知,1983年,安康水电厂蓄水发电时,环江而居的紫阳老县城被淹没,大部分居民搬至现河堤路等片区。本来就受限制的紫阳地理空间,加上早期移民搬迁经济条件差、规划意识淡薄、建设时间紧迫等原因,形成了布局凌乱、排污设施差的面貌,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硬伤”。
      长时间内,面源污染成为紫阳汉江水质保护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县城,河堤路是紫阳的门户和窗口,也是县城“一江两岸”的核心区,人口密度大、拆迁安置难,县领导班子多次将沿江房屋建设拆迁纳入议事日程,多次动议,多次搁浅。2014年起,紫阳遵循社会各界的呼声和意见,开通了县长信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万人问卷调查,将河堤路综合改造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提请县第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紧抓机遇,加大了拆迁改造力度,破解了污水直排难题。
      为确保该项工程顺利实施,紫阳多次召开群众会、听证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制定公平、透明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采取货币化安置和实物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群众百分百的信任,实现了拆迁户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被拆迁户吴成明就是从带头组建“对抗拆迁组”转变为带头签协议、帮政府做工作的志愿者。
      就这样,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河堤路东段房屋征迁工作已于2015年全部完成,今年仅用了129天就完成了西段拆迁改造协议签署。累计投资6.75亿元,全面拆除县城沿江三个片区房屋1988户,总面积达17.8万平方米。素有“天下第一难”的城市拆迁工作,“零强拆、零上访、零违纪”地顺利进行。安康市委市政府对汉江水质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紫阳汉江水质保护工作高度赞扬,11月9日,全市汉江水质保护暨城镇房屋征收工作会议在紫阳县召开,全市一区九县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统一到紫阳参观学习。
      “包括城区河堤路改造,紫阳县域内的移民搬迁都是围绕着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在进行。”县搬迁办主任熊耀松这样说。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的输水,都来自陕南汉江。汉江流经境内75公里的紫阳县,属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全县17个镇就有11个镇处于淹没区,35万人口就有14万人居住在江河两岸。作为核心流域,搬迁既能让群众生活便利,又能从源头上割断污水直排,方便集中运输和管理。所以,才有了“两厂(场)行动”,才有了管道项目。据统计,紫阳288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中,生态搬迁1937户,共投入用来建设污水化粪池、垃圾处理堆放场等的资金达2806.3万元。
      紫阳百姓“顾大家、挪小家”,为了保护一江清水,顾全大局地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虽不舍那份留恋,却还是默默支持着拆迁顺利进行。
      县城里,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顺利归入到城市管网之中;江畔乡村,江边的人搬上了岸,生态脆弱区的人搬下了山,住在以三格化粪池为最低标配的社区,污染大大减少,汉江曼妙的身姿逐日呈现。

    既为国家也为民

      确定地点、点动鼠标、选定方位,镜头拉近又放远,360度无死角环视一周,江河之上的渔船有无泄漏,江面是否有漂浮物,岸边有无随意倾倒垃圾、污水行为……
      11月22日,在县水利局视频监控室里,一台台“千里眼”把汉江及周边的角角落落都收在眼底,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水面视频监控系统”的日常操作为紫阳后期监管汉江点源污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防治汉江点源污染上,紫阳又牺牲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紫阳县本身就没有多少工业企业,为了生态环保,又必须关停污染企业,拒绝污染项目。对此,县长陈莲有自己的看法: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持续发展负责,所以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表面的经济增长。
      于是,紫阳县严格项目准入关,严禁高污染企业落户紫阳,严禁汉江沿岸新建工业企业,对各类建设及所有第三产业经营活动一律实行了环保前置审批,“所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项目都不能要”。所以,2015年,广东省中山市陕西商会欲联合当地近百家企业投资10亿元在紫阳蒿坪工业园区建设LED产业园,因需配套建设电镀厂,投资项目被断然拒绝。对于监督执法更是严格,“所有高耗能的、有污染的项目、企业都必须关停”。于是,浙陕水泥、11家矿山企业、砖厂被关停,县支柱工业企业、年创汇占安康市出口创汇总额60%以上的红蝶化工公司被关停,旧址上的窗户破了,烟囱锈了,孤零零地站在江边却也无可奈何……
      据招商局副局长亢海珍介绍,近几年,紫阳已经拒绝了30多个过亿元的大项目,就为了默默坚守肩上的使命。
      但是,“有舍必有得!”这老祖宗和大自然总结了千年的道理,或许也只有在愿意做出如此大牺牲的紫阳才体现的淋漓。
      近年来,该县以退耕还林等政策为依托,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乔、灌、果相搭配的林业生态系统,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酝酿着无限的生态旅游潜力。
      为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局联合环保部门开展江河沿岸畜禽养殖科技宣传培训,开展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环节专项检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土地安全、水源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倒逼着产业转型升级,使“富硒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如今,紫阳“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的立体农业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态成为紫阳农产品最自豪的地理标识。
      截至去年底,紫阳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镇21个,市级生态村19个,县级生态村149个。在为国家让利,做出牺牲之后,紫阳人民收到了绿色、安全的生命屏障,高能、无限的生态效益。
      镜头里,山头流转的土地上绿竹坚挺,水土坚固;山坡上,那以茶为主的林网交错;河岸边,把江河当做自家良田的“河长”们来回巡视……隆冬时节里,紫阳又孕育了一个绿色、安全的丰收年。
      县城河堤路东段拆迁之后,一座能满足市民需要的惠民工程——现代化地下停车场之外,只留下汉江观景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观赏、休闲的便利;而正在拆迁中的西区,以环河惠民旅游工程为主题的项目本着“还空间于民,还江景于民”的理念向全社会征求规划蓝图。
      细碎的冰雹雨中,驱车行驶在城关镇西门河村里,数着沿路1.8公里的水源地保护林里的树木品类,在这雾霾肆虐的当下,记者深深地留恋这清新的空气,羡慕这正常的呼吸。

    面向北京的忠诚

      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却坚持让地于民,让利于民;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却一掷数亿拆迁沿江房屋;祖辈老宅留恋不舍,却依然签字盖章支持政府……一库清水碧波,凝聚着万千奉献;一脉清江北送,见证着紫阳情怀。
      在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新常态下,“紫阳行动”的风范令人赞叹,“一江清水”的含义更加令人肃穆。在这场浩大的工程中,尤其是城区改造搬迁工作中,留下了无数“英雄的丰碑”。
      “天下最难是拆迁”,但紫阳河堤路综合改造却只用了短短129天时间,就完成了拆迁协议,这其中的艰辛和温暖只有他们知道。
      外面下着小冰粒,屋子里的人们围着火炉话家常。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的紫阳县城投公司拆迁一组的罗清友不敲门,就上了陈教明租来的二层住宅楼,像到了自己家一样,在客厅里环视一圈,看东西都基本搬到位了,这才坐下来,辞谢掉陈教明女儿递过来的香烟。搓着手,哈着气,他说,“这里我都来过几十回了,这房都是我给看着租好的。”
      陈教明原住河堤路,与老伴同为县城广场的环卫工人。老俩口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因精神问题整天流浪,二儿子好赌成性,女儿也因离婚携女投靠娘家,年过古稀的老人也变得性格乖张、脾气暴躁起来。曾多次表示自己支持政府拆迁工作的陈教明,因急躁屡次与工作人员翻脸,拆迁协议迟迟难签,成为拆迁一组的“心病”。年长的罗清友得知后,多次去到许多人不愿去的陈教明那脏乱的家,取得老人的信任。后来,他得知陈教明是为身后事考虑,既想为女儿争取小区住房,又想要“有天有地”的独立住房,好照顾两个儿子的意愿,便及时与领导商议,满足了老人的复杂要求。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年老易被骗的特性,拆迁办和城关镇政府特派罗清友专门跟踪服务陈教明置换、买房的所有事务,“一条龙服务到底,给女儿换了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自己花了109万买了个三层楼,过几天给帮忙一搬,他们离上班也就10分钟距离。”现在各项手续都办齐了,罗清友也放心了。
      从进门到离开,不愿多说的陈教明就问罗清友再要了一次弄丢的电话,打趣般地相互埋怨让两人早已经成了好朋友。
      这样的干部群众还有很多:农广校校长王明新,为了做通家人的工作,他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说服老父母,把工作在外的儿子、兄弟叫回家来签合同;顾不上考虑生意损失,客源固定的羊肉泡馍店老板禹贵满瞒着妻子先签了协议,又带着她到处考察农家乐的市场,完美化解了政府和家人之间隐藏的矛盾……
      那一年,为了给环保督查工作表决心和表态度,决策者们一声“关停红蝶化工”,不知隐藏了多少的无奈;
      那三年,为了征求拆迁意见,多少干部不停歇地整理、记录、归档;
      在那些日日夜夜,多少人坚守在工地上,风吹,雨淋,只为项目的顺利建设,不让一滴污水入江,不让一摄污泥入水……
      还有,还有……
      这么多年来,在紫阳汉江治理的无数工程项目中,或许他不能被叫得上名字,也或许他还不曾被人所知晓,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鲜活的背影,都是紫阳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标杆、表率。
      问江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展经济是我们的追求,保护环境更是我们的责任。”县委书记赵立根说。正是在这样的施政理念下,紫阳不是单纯地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而是把“守护一江清水”作为最大的政治担当,把保护环境生态发展作为第一责任。
      这,就是紫阳人民无声而有力的誓言!

    原载2016年12月1日《陕西日报》13版“迈向十三五•追赶超越在陕西”专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