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实施“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纪实
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早在西周时期汉阴即开始兴桑养蚕,唐朝达到兴盛时期,清末后期,汉阴成为全省、全国蚕桑重要基地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汉阴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蚕桑产业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蚕桑生产取得长足发展,桑园面积累计达到8.1万亩,但由于经营方式落后、思想观念守旧、技术支撑不足,蚕桑产业仍然没有摆脱规模小、低水平的尴尬局面。
汉阴县委、县政府召开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夯实责任
县委书记邵向农(左二)等县上领导检查指导桑园建设情况
县长杜凤军(右一)陪同有关领导检查蚕桑产业
分管蚕桑工作的领导:县纪委书记孟旭东、常委副县长朱宏伟经常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
2006年,“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在汉阴启动实施,有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让徘徊中的汉阴蚕桑冲破思想观念、经营方式的桎梏和束缚、化蛹成蝶,迅速驶入良性发展、规模发展的“快车道”。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汉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决策,出台了“政策激励、规模发展、强村大户、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市场驱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促从思想认识和组织措施上把蚕桑产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县上通过建设核心示范区,达到抓点示范、示范推动的目的
为确保“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县上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分解落实了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各项任务,推行项目建设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村组工作责任制,县政府与乡镇签定了项目建设责任状,下发了项目实施专项考核办法。同时,将项目建设列为“帽子工程”,规定:项目乡镇验收检查不合格者,乡镇领导在班子换届时一律不予调整,相关乡镇今后不再安排相关项目等保障措施。
政策激励促发展。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努力从机制体制上为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县上鼓励并支持蚕农走规模化、工厂化养蚕的路子,允许村民依法有序地流转土地,蚕农兴建桑园、修建蚕室、新建消毒灶、领办企业涉及用地一律按生产性用地优先办理手续,并免收各种建设规费。
同时,加大建设资金扶持投入力度。县上共筹集资金470.4万元用于“陕南蚕桑基地项目建设”,其中,龙头企业扶持投入276.4万元,财政、林业、农办等部门无偿扶持11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 ,并优先将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向基地项目乡镇倾斜,分别用于桑园建设293.07万元、小蚕共育室建设27.5万元、方格纸板簇购置149.87万元。县上还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蚕桑产业的奖励扶持政策,从2006年起,每年筹集100万元蚕桑发展基金和1000万元信贷资金,专项用于标准化蚕室建设、实用蚕具购置、新技术推广、优质高效桑园建设和蚕农奖励。
县上每年都斥重金表彰奖励养蚕大户
项目实施以来,各乡镇加快了桑园基地建设步伐
在涧池镇军坝村新建的600多亩高效连片密植桑园基地
加大小蚕共育室建设力度,着力推广新技术
高度重视桑园管理与改造,桑园管理效果良好
统筹规划建基地。县上把桑园基地建设作为壮大蚕桑产业的关键,按照“合理布局、连片建设、规模发展”的思路,选择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的蒲溪、双乳、田禾、涧池、永宁5个乡镇为项目实施区,在29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统一设计规划了新建6000亩、实施低产桑园改造4000亩、总面积1万亩良种桑园基地建设任务,并逐项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山头地块、到村组农户、到人头,采取抓点示范、示范推动、倒排项目工期等手段,保证基地建设任完成。
领导带头试点示范。县上规定联乡镇县级领导必须包抓200亩以上的桑园建设示范点,县委书记、县长及其他5名联乡镇县级领导纷纷走出机关,带头深入到示范点上协调工作、解决问题、抓好落实。
领导带了头,群众干劲足。涧池镇洞河村是一个拥有2000余人的村,项目任务下达后,村上及时组织群众投工上劳,挖带植桑,短短十五天时间新建桑园661.3亩。
强村大户壮规模。要实现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目标,必须努力转变蚕桑生产的增长方式。按照这个思路,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强村大户作为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懂技术、善经营、有头脑的能人大户发展蚕桑产业。田禾乡田禾村村民方宗里就是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培育起来的年养蚕过15张、收入过1.5万元的养蚕大户。
田禾乡位于汉阴县北部山区浅山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土质条件好,蚕农技术水平高,养蚕历史悠久,蚕桑已成为该乡的优势产业。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汉阴后,乡党委坚持把蚕桑产业作为蚕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强力推进,抓紧实施,先后完成了新建501.2亩良种密植桑园及1015.4亩低产桑园改造任务,田禾乡初步实现了人均拥有一亩桑、年人均养蚕一张纸、年人均收入超千元的“三个一”目标,田禾乡也由此成为全县名符其实的蚕桑专业强乡镇。
按照“培育专业大户,主攻规模经营”的思路,目前,项目区共建成蚕桑强乡镇5个、蚕桑专业村49个、蚕桑大户585户,建成高效良种密植桑园6667.3亩,改造中低产桑园4722.2亩,分别占下达计划任务的111.12%和108.05%。在“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带动下,汉阴县蚕桑生产也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两大转变。
蚕桑技术员加大方格簇技术普及推广力度
科技支撑打品牌。养好小蚕一半收,统一小蚕育化进度、增强小蚕免疫力是确保蚕农增收的关键。县上从加大养蚕科技含量入手,在项目区加快了小蚕共育室建设步伐,城建、国土、林业等部门全力支持,为小蚕共育室建设提供全程服务,免征所有规费;县、乡技术干部驻村入户每人包抓3至5个建设点;县上按每建一个共育室给蚕农补助2000元的标准对农户实行奖励;供销社及长盛茧丝有限公司筹资27.5万元购置了4万件消毒桶、喷雾器、温度计等配套设施,并统一配发到小蚕共育点。带动项目区新建小蚕共育室50处250,为切实增强蚕茧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地方实力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桑种产茧量和蚕茧质量,努力提升蚕桑生产整体经济效益,县上把普及推广方格簇养蚕技术作为实施基地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与农户签定购销合同书、买一送一、对使用方格簇技术的蚕茧按每斤高出市场价格1元收购的优费政策,刺激农户掌握使用先进实用的养蚕技术,项目实施以来,仅项目区便新推广发放方格簇167万片,举办技术培训300多场次,培训蚕农1.2万人次。
发展蚕桑产业,龙头企业拉动是关键。汉阴长盛蚕茧有限公司是一个拥有7个分公司的蚕桑生产龙头企业,承担着全县蚕茧收烘、销售业务,为把企业真正建成拉动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2006年,公司又积极参与县缫丝厂的改制重组,并组建成立了新的企业联合体,不仅使公司实力大增、活力焕发,而且真正建立起了蚕桑生产的系列产业链条。
同时,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项目区共组建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34个,使合作社成为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进而在企业、农户之间建立起一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约束保障机制,促使全县蚕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秦岭巍峨多风流,巴山雄起奏乐章。2006年,全县养蚕5.8万张,产茧2354吨,实现收入4900万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到“十一五”末,全县蚕桑产业将跨入新的阶段,全县建成高产优质桑园10万亩,年发种量达到15万张以上,产茧600万公斤,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新改造、嫁接的老劣桑园已吐绿发芽
新建桑园长势良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