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县与湖北竹溪县交界处有一个叫关娅子的地方,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边关要塞,横卧南北的关垭楚长城在这里把陕、鄂两省左右分开,这里便成了“楚河汉界”。传说这里也是补天女娲的故里, 在平利县城以西15公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女娲山,曾是女娲氏隐居或居住的地方,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
平利县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我国绞股蓝人工栽培最早的地方。据专家普查,全世界共发现13种,我国有11种,平利就有6种。1985年绞股蓝原草出口日本后,经日本药学专家化验,其理化指标居世界同类产品之首,并将绞股蓝命名为“中国平利绞股蓝”。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县为做大茶饮产业这块“蛋糕”,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的形式,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他们引进了安康正大、北医大、天宝制药等数家“农”字号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模式,组建初制厂42个,名优加工厂44个,使年加工茶叶、绞股蓝的能力达到3000吨。县、乡两级政府乐当“红娘”,和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将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田,实现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本优势的有效对接。使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格局。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为形成品牌效益,他们把茶饮产品全部冠以“女娲山”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质检,统一市场准入,生产系列绿茶分别荣获西部名优茶和中国保健食品金奖,其中“女娲银峰”获得中国第五届“中茶杯”一等奖,每公斤绿茶卖到1600元还供不应求,创造了“一亩园过万元,一斤茶千斤谷”的奇迹。平利绞股蓝被国家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研制的绞股蓝龙须茶理化指标位居世界榜首,产品走俏日本、北京、广州等地市场,被誉为促农增收的“福音草”。
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那一纸订单,订单在平利县已成为村民最愿接受的一种生产形式。它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然而,订单农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存在着诸多因素,如何破解这些因素中存在的难题,平利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普济寺村和高峰村是订单农业受益最大的村,在深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两个村的订单农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过了初始阶段的阵痛和成功后的喜悦。
于是笔者走进了产生这个奇迹的源头——绞股蓝基地普济寺村和高峰村主任、全国劳模洪善存的女娲茶庄。
全村产业化 书记成了车间大主任
普济寺村背依着郁郁葱葱的大山,前面有一条小河潺潺流过,住户全是徽派风格小楼,白色墙体,房顶建有马头墙,很是气派。我们在村民的指点下,直接来到正在整治田里绞股蓝的村支书的那“一亩三分地”边,看着刚刚冒出嫩芽的绞股蓝,支书陈绪洲一脸的得意:看看我这一亩三分地吧,刚刚冒出嫩芽的绞股蓝真是让人从心里往外高兴。他说,现在我们种植绞股蓝挣了钱,还真得感谢时下的订单农业。他走出绞股蓝田地,听到我们的来意,便和我们边走边聊起来。
从陈书记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安康正大制药有公司在普济寺村筹建绞股蓝药源基地时,对这里的环境(土壤、空气、水质)进行了检测,检测完全符合GAP规范要求,是绞股蓝最佳适生地。这是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选择普济村作为他们基地的主要原因。公司在运作模式上采用“公司+科技+农户”的方式,他们将土地从村民手中租赁过来,每亩地租赁价格是500元钱,然后公司又将土地返回到农民手中,每亩地付给村民劳务费是700元钱,光这两项农民每亩地可以收入1200元。在基地,我们见到了正在地里施肥的村民陈老汉,他告诉我们,他种的1亩9分绞股蓝,三年前连2000块钱都卖不到,去年可以卖到3000多块钱,这多亏了企业专家们的科技指导和企业的带动。他说,2003年以前,他们这也有种绞股蓝的,亩效益也就几百块钱。因为产量品质上不去,所以好多农民都不愿意种了。直到2003年和正大集团搞反租倒包,同时在企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很快就带动了村上部分村民自行种植绞股蓝,当年,亩产效益就达到一千多块钱。大家都说,有了正大集团,销路不愁,有了科学技术,品质不愁,我们的收入当然就好了。
“揣着订单搞产业,干活有劲头,致富有门路,守着田地有奔头!”这是记者在绞股蓝基地听到村民发至内心的话语。
这个村的村民王大力想种植绞股蓝,又担心市场波动,不敢放开手脚去发展。2003年,陈书记为了给大家做出个样子,走出一条富裕的路,他拿出近两亩地种上了绞股蓝,王大力见书记和那些村委们都种上了,他也在书记的帮助下和基地签上了一亩地的合同,王大力签了合同,书记又帮他弄来一些资料,见他识字不多,书记就边在地里帮他干活边教他技术。当年就挣到了一千多元。他见种绞股蓝真的比种苞米挣钱,第二年他一下子就和基地签了80亩绞股蓝合同,当年盈利12万元。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普济寺村的两委班子,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实现茶饮产业“一品”突破,茶饮产业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安康正大集团落户普济寺村后,通过反租经营,标准化种植绞股蓝,这个村农户组建了11个生产班组,按照正大制定的14道工序要求承包打工,成为正大药源基地GAP认证的产业工人。
陈绪洲书记说起过去村民种绞股蓝,他感慨地说:现在的村民不像以前的村民不好“摆布”了,他们都争着抢着学技术,没事就来找我问今年订单的事。问起村民的观念怎么转的这么快,陈书记说:现在的农民都认识上去了。企业的技术员也常下来,再加上我们班子成员经过县里和企业的培训也都是行家里手。村民心里有底了。说起以前,农民认识不上去,工作难做呀。
当初安康正大集团在此征地,世代以耕种为生的村民纷纷抗议,有些村民还采取吵闹、上访等形式阻挠征地。究其原因,是九十年那场风风火火大种绞股蓝造成的。山里山外到处都是绞股蓝,到了收获的时候,企业没了资金,那时只有口头订单,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订单农业实施中,诸如这种重口头承诺轻书面合同的现象已经没有了。以口头协议为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协议一旦受市场冲击,最终会使双方利益受损)。农民对这次征地已失去了信心。经过村干部深入持久地说服教育,并将这个集团的底亮给了村民:正大集团注册资金3100万元,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曾先后获得市科研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村民们摸透这些情况后,村两委会又给村民算了一笔帐:按亩产小麦600斤或水稻900斤来计算,一年下来除去各种费用,只能净落400元左右。如果把土地租给药源基地,不仅旱涝保收,还能在基地里为公司采摘绞股蓝,不出家门一年每人赚上2000多元,家庭收入能翻一番。经过算帐,村民的脑筋才慢慢转过弯来。
观念一变天地宽。药源基地拿到300亩良田的土地租赁合同后,立即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支持合同,并成立了专家组,走活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这盘棋,使该村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最先受益者。村民熊清珍一家五口人靠土地出租、帮助绞股蓝基地采摘绞股蓝、出外打工等收入逐年增加。二组组长孙家富一边播种一边说:“今年是药源基地大面积播种的第三年,村上有许多原本想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改变了主意,因为在家既可赚钱,还可以学到种田的一身硬本事。真是昔日庄稼地,今日成了聚宝盆啊!”如今的普济村房屋建筑均为徽派风格,白色墙体,房顶建有马头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普济寺村支部书记陈绪洲激动地说:“如今的农民种着特色经济作物,住着漂亮别致的新居,吃着天然绿色食品,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这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红火。这就叫:‘订单进农家’,乡村变化大;百姓得实惠,心里乐开花!”
普济寺村民贺贤清是“正大”的真正受惠者,他长期承包着28亩绞股蓝的种植管护工作,像他这样的普济寺村共有10人。贺贤清告诉记者,反租款牵扯的家户比较多,每家都能分一些。管护费除去最忙时雇佣帮工付工钱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因为他家有三个壮劳力,所以一年能挣一万多块钱。他说,当初他也没有想到这个产业能挣到钱,是我们村的书记和村主任为我牵线搭桥,给我定心丸吃,才使我家有了这么多的收入。他接着说道:全村像我这样的户还有好几户呢。咱的书记那个忙呀,真的成了大车间的主任了呀!
但是,前些年“订单”模式没有大面积铺开来,是因为许多企业对于农民的诚信持怀疑态度。作为“订单”的一方,有些农民的种植技术有限,再加上市场规则意识淡薄,曾经出现过一些种植的绞股蓝质量差或数量低而无法完成订单的现象。
有的村民拿出以前的订单合同,记者看到即使签有合同,也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中根本没有违约责任条款。而这种合同往往使农民处于劣势地位,一旦发生纠纷,农户的利益极易受到损失,合同的不规范,不仅影响到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也导致了履约率不断降低。种植户高某告诉记者,那年他和一家收购单位签了合同,签订合同后自己按照人家提供的种植书籍严格培育。到了秋季收获后,他按照合同上的要求,将绞股蓝弄好,但他多次去找那家单位均未找到。辛苦一年的收获就堆在家里的草房内,后来喂猪的喂猪,烧火的烧火,辛苦一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就这样被人当猴耍了。
“既然前期签订了收购合同,白纸黑字写的一清二楚,为何不到法院讨公道呢?”对于记者的疑问,他说,还打什么官司呀,那时签了合同后我以为没啥事了,也以为这张纸没啥用处了,自己爱吸烟,就拿合同纸卷烟抽了。听罢,记者不禁愕然。他还说,那时不光自己没把合同当回事,有的村民竟将合同当作手纸丢弃在厕所,有的竟用合同当作烧柴做饭的燃料。再说,我们种植户多半是文盲且家庭困难,都不愿意掏钱请律师打官司。官司即便打赢了,能不能执行到赔偿还很难说。他说,现在放心了,那些合同在签定时,村里书记给把关,自己也认真看每个条款,别人再也唬不了自己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那时的村民签订合同时各自为政,不通过组织,自行其是;有的农民本身就是文盲,对合同条款内容不问不闻,不仔细推敲;有的农户对收购方的“解释”一知半解,言听计从;有的农户漠视合同重要性,把合同当作一张普通纸随意处置;过去村民虽与合作社或企业签了合同,但村民见市场价高于合同,也就偷偷地卖了。现在这种现象都没有了,这些都被村官们挡在了门外。
就这个村订单农业的个案而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至关重要,订单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在其普及、推广和健康发展的当前,确实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尽管不是市场主体,也不是经营主体,但它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有关农业政策专家指出,时下,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守信用的“龙头”企业和农户是关键。而培育龙头和农户,这两头的工作正是政府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订单农业的实施关键在人,首先在各级班子、各级领导干部,而村一级干部,官小责任大,落实的责任极其重要,县上确立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措施,在县一级,只落实了10%,在部门和乡镇,只落实了20%;而落实到村组、农户和企业,才真正到位,蓝图才能变成现实,所以,村官责任重大。村组干部是“两栖动物”,是干部,又是农民。他要做好组织安排的工作,又要当好农民以维持生计。
在记者跟随陈书记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不时响起,我们开玩笑地说:你这个田里的车间主任也真够忙的呀!他笑了笑说:“这是常事,这也是村民对咱这个芝麻官的信任,大事小事都找你,没人找,我这个村官可就不称职了呀。”
在基地的附近,记者见到了正在地里忙碌的村民,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这里虽然天高皇帝远,但村官离我们近,从播种到施肥、防病、采收,他们常和基地的技术人员来我们这里,现在的村官在我们这里可是最忙的……”在采访过程中,村民们的方言口音虽然很重,但他们是尽量地减慢语速,让记者将他们的好村官、好乡官、好县官的事迹多记录一些,让山外的人们知道这里的村官是怎样领着村民走上富路的。
这个村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后,在技术上进行统一的培训和田间指导,由公司来提供优良的种子,订单农户按照公司要求统一管理,最后公司进行收购。有了技术和企业作后盾,给农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今的普济寺村修了路,家家户户盖了新房。
据了解,3年来,该基地完成投资200万元,带动300户农民年均增收1260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当地农民科学种植中药材的意识。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振虎对记者说:“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使我们在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方面建立了一个科技平台,为生产‘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中药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科研实践也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了校企双赢。与此同时,农民从中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科技意识,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现实。
让农民由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变,是该县大部分村官发展订单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
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农民丰产增收,他们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点、电化教学点和科技培训示范基地,成立了农业、林业、茶叶、畜牧等23个县级科技学会,组建和恢复了4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会员1537名,协会涉及茶叶、绞股蓝、蚕桑、生猪等16个专业,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服务网络。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集中讲授、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使全县14.82万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415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涌现出52个科技示范村、279个科技示范户。
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对绞股蓝种苗繁育、田间管理、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原料采收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使绞股蓝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3年来,该公司累计投资500余万元,举办大规模科技培训11场次,培训种植人员200余人次,再加上村民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规范种植普及率达100%。
当我们就要离开普济寺村时,只见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怀着好奇心,敲开了该村四组组长陈世良的家门。
原来,安康正大集团为保证绞股蓝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符合国际通用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为GAP),基地每年都组织村民参加GAP培训。为“吐故纳新”,早日持证上岗,全村上百户村民一个不落地在学习这套新模式。
老陈边说边把我们领到了里屋,他的妻子和大哥正伏在桌上抄写“无公害绞股蓝病虫防治技术规范”。陈妻红着脸说:“我只念了几年小学,这学起来够费劲的,幸好白天有专家在地里教,课堂上讲,晚上再让老陈一点拨勉强能弄懂。”老陈笑着说:“我承包了45亩绞股蓝种植地,不带头学能行吗?”看一家人学得正热乎,我们便起身告辞。
走到村尾,恰巧遇上该村六组村民贺显清拿着一沓资料往家赶。一问才知道,村委会考虑到有些半文盲学习很吃力,于是组织文化底子薄的村民和知识型村民结对子,通过“以弱带强”,实现“整体提高”。他擦着额头上的汗水说:“今年本来打算到上海打工的,看村里正在搞科学种植,心里就想,我大字不识一斗,到外地凭苦力挣钱不是长远的事,家门口学点真本事才是条正路。这不,我刚到村头参加完学习,回家还得做作业哩。”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走得很匆忙。
订单农业的实行,使这里的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用他们的话说:没有技术的农民是挣不到钱的。用科学支撑产业,用法律维护订单,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大户带小户 “车间工人”全受益
平利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地域优势,使他们选择了生态农业,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他们注重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注重典型引路,让人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引导下,给村民一个现身说法,使村民学有方向奔富有目标。因为种植大户是在他们身边的发展起来,村民信得过,对自己发展生产有信心,对这个种植大户充满了信任。他用他的科学管理和深加工使产业做大做强,村民愿意和他签单子,因此也带富了一个村落和周边的村民。
离开普济寺村,当记者走进高峰村,古朴典雅的女娲茶庄出现在眼前,一位四十刚刚出头的农民打扮的人从茶庄里迎了出来,宣传部的同志向记者介绍道,这位就是远近闻名的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村主任洪善存。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他现有优质高效茶园102亩,改良茶园51亩,年产值30余万元。几年来,他通过诚实劳动,大胆探索,依托土地资源,实施名茶种植开发,走出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致富路子。尤其是在无性系茶苗繁育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该镇乃至全县茶叶产业的换代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洪善存投资105万元,按徽派建筑风格修建的女娲茶楼功能集科研、生产、加工、保鲜、销售、茶艺表演、各类名茶博览、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女娲茶楼不仅可以延长茶叶产业链,而且提高平利茶叶知名度,为本村的村民和周边的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提供了技术和服务,为促进全县茶饮产业实行订单经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洪善存种植茶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是村级所有。当时经有关部门测定,该村绝大多数耕地PH值介于4.5~6.5之间,属典型酸性土壤,利于种植茶叶。当时,村集体腾出二荒坡地,采用茶籽直播方式建园105亩。初见效益时,连同毛尖和大叶干茶亩产30市斤左右,按可比价格计算,总收入不过500元。从1992年开始,村茶场由洪善存承包经营,由于一度沿用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产量一直变化不大,长时期处在保本经营状态,个别年份还出现亏损。这是缺少科学技术所致。
1997年底,洪善存求助于技术部门,在技术部门的指导下,高峰茶场对茶园进行全面深翻改土,重施有机肥,清除杂草,深度修枝。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和更新采茶技术的运用,第二年亩产收入达到1000元,第三年以后增长到1500元以上,比1997年以前平均产值增加了3倍。在加强老茶园管理的同时,洪善存又把眼光投向改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上。1997年冬天,从外地引进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顶大白茶无性系茶苗1万株,新建示范茶园1.2亩。1998年示范茶园面积达到10亩,到2003年,良种高效茶园发展到60亩。
之后,茶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经营收益。一是引进先进采茶技术,提高单产,使产值从1500元提高到4200元,亩均纯利润超过1500元。二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开发制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于1999年成立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成功申请注册“秦楚缘”品牌,研制的秦楚缘系列名茶——“女娲银峰”,在2002年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在2003年中国茶学会第五届“中茶杯”名茶评比大赛中获一等奖。三是发挥企业龙头作用,扩大经营规模。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高峰村多数农户更新观念,认识到务茶的好处,开始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并同他签订定订单,止2004年初,全村已新建高效茶园271亩(投产达效60亩)、改造老茶园面积65亩,茶叶生产总面积达336亩,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全村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同年年初,洪善存又组建成立了“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集茶业产销、科研、茶文化开发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下辖茶叶种植厂(场)32个,良种茶叶研究、茶叶专业协会、女娲茶艺表演队各一个,拥有融生态、经济、旅游于一体的茶叶科技示范园102亩,鲜叶生产基地15000亩,年产名优茶25吨,年出圃良种茶苗500万株,去年生产总产值550万元。为他的品牌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由于这个茶园的壮大和技术的提升,他敢于和农民签定订单,农民对这个茶园也有了信心。我们在高峰村看到并了解到,这些大户对茶饮产业的拉动辐射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都起着“强效”的作用。在洪善存的引导下,通过“订单”,辐射了周围茶农千亩以上的茶叶种植和销售,同时通过他又培养出新的大户。罗代军的三亩地过去种水稻,亩产600多公斤,三亩地收入2000多元,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他掌握了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技术要领,改种茶叶,今年仅春茶,三亩地就收入4万多元。
洪善存自从被选为村主任,他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良种高效茶园建设,并对广大农户从育苗移栽、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良种繁育。带动该村二、三两个村民小组82户就集中连片发展茶园720亩,年可采鲜叶7200斤。为发挥科技优势,带动一方致富,他在土地流转和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一是在产茶高峰期,利用加工设备和技术,实行订单合同,收购本村茶农采摘的鲜叶进行加工。二是租赁当地农户水田发展良种高效茶园,给农户500公斤/亩谷子,使农户在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收入就有了保证,同时又雇请出租土地农户的劳动力到该所进行茶园管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他的示范、指导和带动下,当地农村已涌现出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务茶能手,茶业收入已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24%,茶叶已成为该村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
他说,他的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除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得益于订单农业,他向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民也为他做了生产的第一车间的工人。
说起订单农业,他深有感触:我虽和我们的村民签了单子,但订单农业说它容易也容易,说它难也难,难在农民的文化上,难在农民的法制观念上。订单不是靠一纸合同就能奏效的,要靠农民的素质的提高。
记者问道,有茶农和你违约的吗。
他说,有。
你追究他的法律责任了吗?
他说,没有,因为他们都有是小门小户的,外面的茶价高了他们想多卖点钱也是常理之中,我虽然少挣点,没有什么,大家都有钱了,我看着也高兴。不过事后我会找到他们理论的,因为他们是和我签的订单,要是和外人,那不得负法律责任吗?所以,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在订单农业中尤其重要。他说,要让村民从根本上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订单农业也应该是‘信用农业’和‘法制农业’这个道理。再加上科学的植入,订单农业前途是光明的。
从这个个案中我们感到,种植大户在致富自身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同时,也是带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虽是初春三月,深处大巴山区的平利县大地上,有一群人活跃在充满生机的农田里,活跃在不是自家的农田里,而是活跃在“订单农业”签署的土地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