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一村一品”兴旬阳

    作者:王武臣 乐荣斌 王元辉 时间:2007-05-21 10:19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旬阳县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四年来,已有37个村被县委、县政府表彰命名为“经济强村”、占全县村居总数的11.6%,发展各类产销大户10914户。“一村一品”工程推动了旬阳农村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烟、桑、畜、果等农业主导产业体系。2007年,该县又规划建设“一村一品”经济强村30个,建各类产销大户11000户。从笔者走访的烟草、蚕桑、畜牧三个专业村中可以看出旬阳农业产业建设之一斑。
    权口村:烟农户均烟草收入超7000元
    5月11日的一场人工增雨,忙得王荣地不亦乐乎:请了20来人,用一天时间将15亩烤烟全部移栽进地,妻子有病不能做饭,只好在村里的餐馆定餐。由于今年的雨来得较迟,立夏已经过了八天,所以他就得抓紧时间进行大田移栽。
    金寨乡权口村农民已有25年的种烟历史,王荣地年均种植在15亩左右,收入在两、三万元不等。家里除供应两个孩子上学花费十几万元外,还从高山上搬到河边,投资14万元建起一座420平方米的楼房,添置了大彩电、电冰箱、摩托车及手机和固定电话等现代家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据村党支部书记陈守全介绍,王荣地还不是权口村最大的种烟户,村民郭理兰近五年仅烤烟收入不下20万元,还在旬阳县城给孩子买了商品房。2006年,该村有220户农民种烟1570亩,收入158万元,种烟农户户均收入7180元,10亩以上96户,20亩以上16户;烟草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今年又栽种地膜烤烟1747亩,烤烟成为农民当家产业。
    政府引导和烟草部门扶持,使烤烟产业打通了村民的致富路。全村在信用社存款5万元以上的户不下100户,10万元以上的也有近20户。逐渐富裕的村民除供应孩子上学之外,修通水泥路和砂石路20多公里,基本普及了电话,70%以上的户拉通有线电视,购买摩托车200多辆,有20多户农民搬到山下建起小洋楼,有50多户在山上建新居,烤烟使权口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据了解,权口村的土地条件适宜栽烟,农民又特别勤劳,烟草公司强化技术指导,使烟叶纯度高、味正、色纯,2002年经国家烟草总局专家现场鉴定后,被确定为“国家优质烟叶示范基地”,对当地烟叶收购实行单收、单打、单调,直接供给上海中华烟厂作为配料。权口村因烟叶而声誉全国,且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旬阳烟叶的知名度,为陕南烟叶获得了更大市场。
    赵湾社区:农民人均畜牧收入2000元
    一楼喂母猪,二楼喂成品猪,三楼喂猪仔。走进邱琪的养猪厂,如果猪都在“午睡”,还真找不到猪在何处。听到邱琪说话,3000多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标准化圈舍里先后传出了500多只大猪、母猪、猪仔“哼哼唧唧”想要吃食的声音,邱琪说:“这都是按时进食给惯的!”
    家住旬阳县赵湾镇赵湾社区的居民邱琪,全家3口人,无土地,无固定职业。1996年,西康铁路上马前,他便抓住机遇开始养猪,第一年养20头赚了2000多元,后来逐渐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头。他还自费到汉中、西安、杨凌学习圈舍建设、疫病防治、科学育肥、良种繁育等技术,使出栏周期缩短到4至6个月。他养猪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使其规模也迅速扩大:2003年出栏生猪700头,纯收入12万元;2004年出栏1000头,纯收入15万元;2006年出栏1300头,纯收入22万元。
    2005年,在赵湾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赵湾社区成立了养殖专业协会,邱琪把所学到的养猪技术和经验免费传授给左邻右舍的养殖大户,并带着他们到江苏、湖北、关中、汉中等地学习技术。
    在他的带动下,赵湾社区养猪户已经达到310户,其中50头以上85户,汪小明、梁晓龙等年出栏在300头以上。不少养殖户也让猪仔住进了两层、三层小洋楼。
    据社区文书曹世德介绍,社区共有680户2780人,其中农业户440户1390人,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占70%以上。2006年,出栏商品猪4000多头,产值近300万元,农业人口人均仅此收入超过2000元,占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
    科学的养殖技术是生猪出肉率高出其他养殖户5个百分点,加之优越的交通条件,吸引了湖北客商宁愿以高价定期到该社区上门收购生猪。一路畅销的生猪,拓宽了赵湾社区农民的致富之路。
    李家河村:七成农户成为蚕桑专业户
    今年“三.八”妇女节时,50岁的农家妇女王发春算是春风得意:被旬阳县政府授予“三八女能手”还发了一个千元大红包,市政府授予了“养蚕女能手”又奖励了一台29英寸大彩电,老伴儿逗她是“名利双收”。
    从1982年起,王发春就开始养蚕,当年喂养半张收入60多元;随着蚕茧价格的不断上涨、她喂养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到1996年后,年均喂养超过10张、收入也在8000多元;她将原来的坎边桑变成密植桑园,2000年栽种2亩,2005年她将剩下的5亩承包地全部栽成密植桑。
    2006年,她养蚕21.5张、产茧1580斤、收入2.2万元,张产超过千元,当年还从供销社拿回社员二次返利790元。家里不仅供应两个孩子上了中专,给丈夫看病,还投资6万多元添置了蚕具并建了七间标准化蚕室。今年春季,她家养蚕8张,两年后,桑叶全部进入旺产期,年养春、夏、秋蚕达到28张以上。
    刘登新养蚕16.5张收入1.7万元,杨化顺养蚕13张收入1.4万元……2006年,李家河村养蚕专业户330户(占到农户总数的73%),总量达到1100张,产值过百万元,其中5张以上67户、10张以上15户,蚕农户均仅此收入3000多元。
    麻坪镇李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冯文清说:全村有耕地2670亩,原来有地坎桑310亩,由于近几年政府引导、供销社扶持、技术员指导,加之蚕茧价格回升,农民兴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又先后在400亩旱平地、450亩水田中栽密植桑,使桑园面积达到1160亩,并被确定为“陕南千亩蚕桑示范基地”。今秋明春还将栽植440亩,使桑园总面积达到1600亩,按照村里现在的养殖技术和蚕茧价格,亩均年养蚕4张,全年发种超过6000张,农民人均仅此可以增收4000元,李家河村就会成为“陕南蚕桑第一大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dkp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