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围绕引领脱贫攻坚,以配强村级班子,严格组织生活,严管党员干部、选优“第一书记”为重点,建强村级组织,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优势。
配强村级班子。认真组织村“两委”换届、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村级班子成员的来源构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农村基层干部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显著增强;对照“升级晋档、追赶超越”要求,对班子不齐不力、干部不勤不廉、发展长期滞后的194个村级班子进行集中整顿,组织调配62名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班子带动脱贫能力明显提升;对照忠诚、担当、干净要求,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村干部312人,保证了村级领导班子的肌体健康。
严明组织规矩。严格按标准落实农村办公经费、村干部补贴,全面推行坐班值班、集中办公制度,让农村基层干部有精力把脱贫攻坚抓在手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期间,认真指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行“党群定期活动日”,实行党员帮扶群众承诺践诺,砸实了农村党员帮贫任务;扎实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阳光党务村务”,把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情权、监督权交给了群众。
提升能力水平。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以脱贫攻坚工作政策、党的纪律规矩、党建知识等为重点内容,以专业化为方向,大力开展市级示范培训、县级全员轮训、镇级日常培训,通过专题辅导、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现场观摩、外出考察,教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了解形势、开阔视野、掌握扶贫要求,提升了基层带头人的能力水平。积极发现、大力培树脱贫攻坚典型,广泛开展向王院村党支部、陈分新、张明俊学习活动,为全市1628个村支部、7万多名农村党员干部树起对准看齐的标杆。
创新工作机制。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前头,积极落实抓党建、促脱贫要求。与市委办、扶贫局一道,调研总结推广以支部为核心,以壮大经济主体为着力点,以党员联系群众、实体带动群众为纽带,以群众的增收致富为落脚点的“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实现了加强党建与促进脱贫的双赢。
选优第一书记。按照“人岗相适、按需选派、供需对接”的原则,接收中央单位“第一书记”5名、省级32名,市县镇分别选派30名、451名、585名。五级选派的1103名“第一书记”,覆盖了所有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市委组织部先后制发《第一书记工作守则》《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主责,落实工作经费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工作、生活困难,严格管理考核责任。对5名不坚守岗位、不清楚职责的进行通报批评。向省委组织部推荐12名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评选40名全市优秀,组织开展“走在乡间小路上·我是第一书记”主题征文,把优秀文章在主流媒体刊发,形成了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坚持严督实导。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落实抓常、抓长、抓细要求,揪住“铁将军”把门、“唱空城计”等现象,突出“只点卯不撞钟”、一问三不知等问题,每月随机到镇进村开展明察暗访,重点检查基层干部和第一书记在不在岗、干不干事、会不会说、守不守规,待遇是否兑现、制度是否执行、工作是否正常、群众是否满意。对曾经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屡纠屡犯的问题,一月一通报,限期整改,促进了基层干部工作状态与方式方法的根本转变。开通“手机+党支部”精准指导平台,对所有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组织“三会一课”、落实脱贫攻坚任务等情况,专人抽查,一月一排名,做到精准指导全覆盖。组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百日攻坚”,集中人力对500多个村的班子建设、队伍管理、组织生活、扶贫工作现场督查点评,巩固工作成果。及时安排、认真指导县镇村三级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突出脱贫攻坚成效,指导开展基层组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第一书记”年度考核,实现了工作落实制度化、长效化。
实践证明,只要盯紧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这一核心任务,扭住严管干部、服务群众这个关键,用好严督实导这一重要手段,坚持扩大投入这个基本保障,就能激发村级组织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动,推动农村发展、群众增收。通过建强村级组织,引领脱贫攻坚,2016年全市212个村实现脱贫,让13.67万群众走上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