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犹如浮动的薄纱,在桑园桔林间飘荡,炊烟升起的地方,隐约着人家的青瓦白房,有鸡犬之声,在烟村里回响,哦,西河,我可爱的家乡。清清的河水,无声的流淌,白鹭一行,凌空飞翔,芦苇丛生的沙洲,无名野花竟放,太阳下,蒸发出醉人的芬芳,哦,西河,我可爱的家乡——这是一位乡土诗人对西河风光的赞美。
在陕西平利北边,太平河、秋河、金沙河、廉泉河、汝河汇流后便是西河。西河,是汉水重要的支流,八十里水路出安康。河岸宽阔,河谷坦荡,夹岸青山历历、绿树乔木自葳蕤;碧水涟涟、微风涌浪,水清沙白鸟飞回。因为落差小,水流平缓,无舟楫之苦;岸边台地,是稻田,是荷塘,如珠串般相连;人家或三五一村,或一家独庄,绿树环合,高低错落。风摇树有声、水养竹林密,如一幅幅水墨丹青画,在整个陕南,具有独特的魅力。
西河最大的坝子,是方圆三平方公里的魏家坝,从地望上讲,这里山不高险,似屏环绕,两余脉分别由东北向西南、和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到河边,形成双龙戏水之势;西河蜿蜒曲折蛇行,将偌大一个坝子,一分为二,称西坝、东坝,一条索桥,连通两地。坝子里,人户有五百家,在西坝,如今柏油道路通了,新房盖到了路两旁,一条街道,也算有了些规模。坝子里,光照充裕,灌溉条件好,过去,是平利粮食的主产区,堪称良田美池。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03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公布“魏家坝新石器仰韶型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是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考古发现,有大面积的铺地砖和许多南北朝画像砖室墓葬,有学者考证,这里是晋代司马氏封蜀汉亡国之君刘禅的封地“安乐县”,据说,那位“乐不思蜀”的老好人,在这里生活了八年之久。
黎明,魏家坝在一片噪杂的鸟语声中醒来,鸡犬相闻、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从人家门扇的“咿呀”声中开始,挥之不去的雾气,弥漫在宽广的田野上,显得朦胧、柔美,这不正是施光南先生所描绘的《希望的田野》吗!
当第一缕阳光,从东边山头投射下来的时候,雾也散了,绿野明亮了,肥硕的桑叶变得金光灿灿,稻叶上的露珠发出钻石般的光芒,风舞荷花、鱼戏滩头、西河水流光溢彩,楚楚动人。
在正午的阳光下,从“三神殿”方向看魏家坝:河水如绸缎般油光泛亮,青山秀丽,白云如堆,凉风习习,散布山麓的白墙瓦屋,显得格外耀眼。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从“三娘庙”方向看魏家坝,逆光里,人家笼罩着暮霭,河边,晚归的牧人牵着牛、赶着羊,水边,有浣衣女子,水里,有洗澡的男儿,老人,则早早地在院子里燃起艾蒿火把,熏蚊纳凉,幽幽的艾香里,会有民歌小调唱响。夜幕降临,灯火闪烁,西河,就这样进入了梦乡┅┅
顺流而下,在出西河界的地方,山越来越狭,河面越来越窄,河水陡然间改变了她温柔的面庞,成为一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
这地方,是水路进入平利的门户,从前的商船到此,必须先祭了断崖上一棵千年古树之后,卸下货物,方能过滩,船工称之为“鬼门关”,不知有多少好汉抛尸险滩,今天,这里已开辟出陆上通途——“平旬公路”。
整个西河河段,水丰不激,潭深不险,夹岸修竹,堤外杨柳,是逍遥漂流的绝佳场所。在西河漂流,十分惬意,使得这一具探险意味的旅游项目,有了更广泛的参与面。目前,以西河职业中学旅游班教学实验项目而启动的漂流,及对外接待服务,已初具规模,日渐成为平利生态旅游热点。一个田园风格的渡假山庄,在这片桔林里悄然形成规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古诗意境,在这里容易寻到。
西河边,有许多幽静的小溪。磨沟,是传说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的地方,这里面,从前建有“高皇庙”,残碑犹在;水田河,传说是大洪水时,女娲伏羲得以侥幸存身的地方,旧时,建有“洪水祠”,今仅剩下这五棵千年老松,标示出女娲故里文化信仰长青的生命力。在水田河将近西河的地方,有一峰环水绕的山窝子,中间的山丘,相传是女娲伏羲所藏身的葫芦小船,水田河在此,九曲十八湾,蔽日浓荫下,溪水潺湲而流,清澈见底,小鱼倏忽往来,绿树丛生处,隐约有人家的瓦房,整个环境,如一幅表现隐逸生活的古代山水画,幽静得让人思慕世外桃源……
在平利,西河海拔最低,风光独好,一方沃土,百倾平畴 ,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过去,因为闭塞,自然资源幸而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成为今天和来年发展的绝对优势。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力呵护和培育这片土地上的资源,让她青春永驻,魅力四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指定了不存在的栏目ID或栏目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