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对于山区贫困来说,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岚皋县采取从推到引走好三步棋,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到“引”。第一步棋,从结合实际,该县把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了新农村的“一号工程”,而通村公路又是首当其冲。政府坚持把更多的主导、决策权还权于民,引导他们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村上的实际问题。两年时间,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近400公里,惠及14万人,而这其中,受益群众自发筹资将近2000万元,认务投劳20万个,工程实施至今,全县没有出现一人因此上访。
第二步棋,由“点”及“面”2005年,该县探索性的抓了两个试点村,2006年,由市上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扩大到10个,县上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8个。该县按照绘蓝图、扣重点、强基础、抓产业四步走的思路,重点在整体规划、基础建设、素质提升、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走进头桥新农村,河边柳树成荫,小草依依;路旁香樟摇曳,绿竹簇簇;荷池、马路、果园,阁楼、凉亭、花坛,星星点点,错落有致。民居是格调雅致的徽派建设,村民们在经营着收入颇丰的农家乐。和头桥一样,18个新农村都在悄然改变模样。
第三步模,巧“取”善“予”。巧取,取的是精华和经验。宏大、头桥两个新村试点较早,到2006年时,基本已成形。两个村主要是紧紧依托旅游景区的优势,在农家乐、乡村游上做文章,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取其长处,其他8个村扬长避短,注重在“特”字上找出路,也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隆兴坟和农田村因紧邻集镇,结合城镇开发侧重市政功能配套,形成了村镇一体化格局;龙安村和柏杨林具有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则按照庄园经济模式规划,特色民居风格独具;蔺河村、爱国村和花坝村,重点突出绿色产业建设,蚕桑、蔬菜鼓起了农村腰包;善予,就是对症下药,加大投入。岚皋把投入的重点选在了解决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难题上。结合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和城镇建设,县上累计筹资近亿元推进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电网改造、通讯入户、人畜饮水、房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改厕、改圈、改灶、改路、改水等工程,加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工作力度,逐步向“一村一景,一院一景”的生产生活环境靠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