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由省委办公厅乔德林专员带队的全省新农村建设调研检查组一行对陕南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检查,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汉阴县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视察。在该县城关镇龙岭村,当了解到县、镇干部充分尊重民意,积极发挥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及该县各级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并由此对镇情、村情、民情及新农村建设任务的熟悉和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奋力推进,给农村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调研组的成员十分感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以省、县联合调查组的名义撰写调查报告,全文在省委〈〈调研与决策〉〉(2007年第四期)上刊发交流。现予以转载。
齐心绘就锦绣图
——汉阴县城关镇龙岭村新农村建设调查
省、县联合调研组 路高信 贺宏文 张龙斌
地处陕南汉阴县城西城乡结合部的龙岭村,全村辖四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76户,1170口人,总耕地1035亩。2006年年初该村被市、县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严格按照中、省、市统一要求,全力以赴,精心组织,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多种措施并举,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成为安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中的一颗靓丽的明珠。
立足实际作规划
新农村建设最初在龙岭村推行时,由于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目的意义、任务目标不甚了解,因而建设热情和关注重视程度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加之尚无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借鉴,镇上派出的干部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
为了把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任务、目标宣传到位,真正达到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发挥并调动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该县城关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派出工作组配合村上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各种会议,以多种形式和各种途径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抽调了4 O多名干部与村组干部一道分四个组,深入各家各户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印发了《新农村建设入户调查摸底表》、《产业到户规划明白卡》等四种表卡,以户为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需要优先办理、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对宣传政策、发动村民、统一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镇上组织人力对收集的《新农村建设入户调查摸底表》进行认真汇总分类,审慎分析研究适合龙岭村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内容,镇上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方案的制定。基于龙岭村地处交通方便的县城边沿,东临县城千亩绿化园林,村内又有已经建成的近千亩林果园,汉水文化、庄子文化、“三沈文化”渊源深厚等多种因素考虑,镇上最后把龙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定位于:走商贸旅游业、林果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彰显汉水文化底蕴、风格,统一规划设计村民房屋布局,着力建设仿古一条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搞好路、水、电、讯、电视等通村入户工程,逐步推进以改厕、改路、改圈、改灶、改厨和以建家、建园、建产业为内容的“五改三建”;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并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列入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
细化目标促落实
为了使思路目标变为现实,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拿在手上,落实在每一个工作时段和每一个工作日上,形成既有宏观工作规划目标,又有具体落实意见和实施步骤,既有统筹一盘棋的工作安排,又有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列出了新农村建设需重点实施和完成的工作任务:一是修通硬化通村到组公路。二是建成集商贸、垂钓、园林、观景台、小吃等各种功能设施于一体、安置住户200户的仿古一条街。三是完成以人畜饮水、低压电网改造、数字电视入户等为内容的“五通”工程。四是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产业。高起点改造建设近860亩的优质水果,实现亩均收入6000元、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大力发展农家乐、民营经济,使全村个体工商户由30户增加到80户。五是加快村容环境整治建设力度。全面完成276户改厕、改水、改圈、改路、改灶任务,初步实现村内道路水泥化、庭院绿化靓化、主干道路灯明亮化、周边环境清洁化、垃圾处理污水排放规范化、能源燃料生态化目标。六是建好村部办公室、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公共设施,统筹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工作推进的时间安排上,明确了各建设任务完成的时限,制定了分年度实施任务计划表、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表、
单项工程投资计划表、分户实施项目进度表。
责任分工由镇村两级干部组成工作组,又分别划分为项目实施小组、资金管理小组、技术服务小组、产业建设小组、村容整治小组等若干个工作单位,使整个工作置于系统的计划安排之中,有效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形成了任务明确、推进有序、配合有力、执行有方、责任落实、分工明确、任务到入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主动、扎实做工作
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在实施民居环境治理“五改三建”的过程中,村上从汉水道教文化背景考虑,聘请西安山河风景设计有限公司等专业部门,对民居风格特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规定村内房屋改建统一按“白墙、青瓦、棕黑门窗”的风格布局,尽可能适应全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部分村民担心规定的门窗颜色不好看提出其它方案的情况下,镇上一方面安排群众先行改造做出示范;另一方面动员群众先改造,并向群众承诺:若颜色达不到群众满意标准,则村上承担一切返工费用。事实证明,这种工作方法既尊重了群众意愿,保护了群众积极性,又为工作争取了主动,赢得了时间。随着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已经由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争取改造项目,净化靓化起来的民居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谋工作。在对硬化的村道实施绿化栽植行道树的时候,因村民土地紧缺,加之村内本身植被条件较好,镇村干部从经济、实用、增收的角度考虑,统一确定路旁行道栽植枇杷树,这一举措进一步赢得了民心,大大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环村公路硬化缺大量资金,在村上组织下,群众主动捐资2.9万元,投劳1000多个。修公路要占地,四组村民李胜友不讲任何条件,不要任何补偿,砍倒了自家地里35根桃树和红椿树,无偿让地1.2亩。时值炎炎七月,硬化工程进入攻坚阶段,为保证施工人员能吃上饭,二组村民刘光军主动在自己家里给工人办起了伙食。因干旱缺水,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不少村民知道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用于办农家乐存储在水窑中的水全部提供给施工队。
依靠群众见实效
龙岭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求真务实,上下联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短短一年时间,就使新农村建设活力四射、推进有力,成效凸现。一是投资70万元,新修硬化了2.8公里环村水泥路和1.1公里通组水泥路。二是顺利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在村内安装了4套卫星接收器和接收机及扩音设备。三是投资28.3万元,完成“五改三建”16户,建五保户集中安置点一处10户。四是新建大枇杷、美国黑李等优质林果460亩。五是完成改造防氟灶165套,建卫生垃圾池7口,建沼气池20口。六是新建占地2000多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一处,建起了党员活动室、综合治理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卫生室、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和标准化篮球场。七是完成了四户“仿古一条街”样板房建设。八是新发展农家乐7户,年实现收入约110万元。全村不仅初步实现了村内绿化美化,道路四通八达、房屋整洁靓化的目标,而且农业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也由2005年的1920元增长到2071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