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我市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显山露水

    作者:金铭 陈国方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一户一个景 一村一幅画
    一座座漂亮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从中,一条条洁净的水泥路环绕着村庄田野,一片片四季常青的绿地点缀在房前屋后。我市许多乡村呈现茶叶翠绿,果园飘香,花团锦簇的景象。
    怡人的农家花园,得益与今年来的一项“民心工程”。农民口袋里有了钱,家庭富裕了,他们渴望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的“上档次”。然而,2002年前,我市多数农户房前屋后的环境差,生活质量和整体文明素质也不高。2002年开始,我市各级宣传,旅游等部门开始了建设文明生态村试点工作。
    紫阳县楠木村是全市文明新村建设中起步最早的试点村。生态文明新村试点工作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通过“五改”,“五治”,和“五通”,即改房,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治愚,治穷,治脏,治乱,治差;通路,通电,通讯,通邮,通电视。家家户户掀起了建设小茶园,小药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的高潮。村民充分利用本村旅游和茶叶柑桔资源优势,建成了全市第一座茶叶,柑桔公园。他们将自己的房屋装饰一新,开办农家乐30余家,成为全市旅游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每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有1万多人,仅旅游和茶叶柑桔产业收入就有200多万元,被誉为“巴山明珠”。试点工作带动了公路沿线,深山库区,河道两岸,汉滨区的县河,吉河,付家河沿线,岚皋的四季河沿线,平利的纸坊沟沿线等一大批生态文明示范村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一户一个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座城”。在打造生态文明新村过程中,我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创建上不搞“一刀切”,在设计上不搞“一个样”,把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结合,顺其自然,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各异的生态新村图景。平利县长安乡原是全县有名的后进乡。结合本乡实际,长安乡围绕茶叶产业抓发展,家家户户建起小茶园,成为闻名遐迩的茶叶专业乡。依靠茶叶富裕起来的村民先是建起了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小康住宅楼,后又自发集资修建了村组公路。
    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而且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短短两三年时间,全市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绿色村庄,绿色家园,绿色产业和100多个文明新村别墅群及花园式的文明院落。今年以来,赴安康旅游的客人达103.3万人次。红星化工厂,千家坪,香溪洞度假村等一大批外商投资项目也已筑巢安康。
    市上对生态文明新村创建工作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了财政投一点,各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面向社会广泛筹集等多种形式。在政策上,把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与扶贫新村,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目前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已向全市农村全面铺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lipeng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