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古今兴衰,成败在于人,而没有民主、科学、规范的选拔人才制度,就难以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出成绩的社会氛围。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石泉县坚持把首选权交给群众。2003年伊始,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全体科级以上干部、驻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类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共674人,都同时领到了一份领导干部测评表及一份后备干部推荐表,要求对县直各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评议打分和民主推荐。组织部门分类分层次逐一统计,并根据群众公认和推荐结果首次建立起了全县优秀干部人才库。
为了拓宽选人渠道,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去年,石泉县又首次进行了正科岗位任职全委会票决,34名拟任新一届县政府组成部门的党政正职领导和部分新提拔调整的县直机构、乡镇党政正职领导,按随机抽签逐一走上讲台,分别向全委会作了5分钟的任职演说。然后由27名县委委员实行了全委会票决拟任。当时通过票决新上任的团县委书记向诗兵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经过全委会票决,我们忽然感到身上的压力大了。既然在全委会上表了态,表态内容并且进入了个人档案,不干好不行啊!”
在认真总结全委会票决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石泉县委决定,用“差额票决”的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5个科级职务。县盐务局、县委党校、县统计局、县信访局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5个单位,1名正科、4名副科,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一时在全县激起了波澜。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公开选拔考试、面试、组织考察,在众多报考者中确定了10人作为最后的石泉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的拟选人选。
8月1日,石泉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主题———对10名拟选人进行全体委员票决。当日,27名县委委员、5名候补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一律单人单桌进行投票。为了扩大民主和监督的范围,县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和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也应邀旁听了会议,县委通讯组、县电视台专门就会议进行了报道。电视台还将每个演讲者的演讲内容全程录像并制成光盘分别入档,作为对公开选拔人选任职后跟踪教育管理的重要资料,以督促其履职兑现。随后,10名候选人登台演讲,32名县委委员和候补委员进行现场投票。经现场计票,5名票数领先者当场宣布任职。
提升用人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差额票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创新,是民主集中制度的充分体现。从以往党委个别主要领导人的“一言堂”过渡到差额票决,其实不难。但好制度得不到实施,就在于我们主要的领导干部是否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是否能放下一己之私利?是否真心谋划于党和人民赋予的事业?
省十大廉政干部之一的石泉县委书记徐启方告诉记者,差额票决增强了党内民主,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县委委员,一人一票。不记名,每个职位提名2人供评委比较选择,以票数多少当场决定干部的任免。同时,差额票决扩大了党内的民主,以往一些县委委员在任期内除了参加几次全委会外,没有发挥出参政议政的作用。差额票决使用人的决策圈由常委会扩大到全委会,决策人数是原来的2倍,每个委员都有了人员选用的表决权,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选拔的可靠性。通过差额票决,以往干部任免中“不敢说”、“不愿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在党内建立起了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宽松环境。
此外,差额票决通畅了选人渠道,扩大了选人范围,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对党的信心。年仅23岁便通过差额票决担任石泉县统计局副局长的黄冬梅告诉记者,“差额票决搭建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而即使是在差额票决中落选的同志也通过这一用人方式的检验,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将心思用到了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上来,以备继续接受组织的选拔。
选贤任能,构建人才事业的双赢
石泉县创新用人机制,利用票决制度,不仅完善了公开选拔干部的程序,带来了全县人事改革质的飞跃,而且真正把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全县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通过全委会票决走上领导岗位的易红彬,在担任池河镇镇长期间,思路清晰,作风过硬,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短短一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38亿元,同比增长17%,居全县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90元。通过差额票决脱颖而出、担任盐务局局长的吴先国上任后,在保证优质食盐供应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彻底改变了单位过去人心散、工资无保障的局面。同时他还带领单位职工为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想办法、做示范。他多次自费到杨凌,成功引进富硒黑花生种植,并引导当地群众种植300余亩,实现了单位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赢。
推行全委会差额票决,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大大加强,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泉的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综合考核已经由以前的安康市“副班长”跃居全市第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