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致力于“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追赶超越,撬动社会资本、激活退耕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创新机制体制、发展富民产业,积极探索新一轮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共生共赢。
自1999年以来,汉滨区先后实施完成上一轮退耕还林50.79万亩,是启动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退耕还林县区之一。2014、2015、2016三个年度完成10.5万亩退耕还林任务,高标准建设9.2万亩核桃茶叶基地,建成31个退耕还林产业示范园区,完成任务量和工程进度均居全省前列。
为推进工程建设,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汉滨区主要在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部门包抓、企业包建、合作社包联、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三包一带联户退耕”工作机制。在真情打动、真心帮扶和真正实干的“三真三实”精神作用下,撬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激励近百余家企业踊跃发展产业园区,一批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三包一带联户退耕”有效激发了退耕还林主体积极性,使分散在千家万户的闲散土地资源,被作为资产开发利用起来,真正实现退得下耕、还得上林、致得了富。
大胆改革:经济杠杆撬动市场主体
退耕还林既是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民生改善工程,更是一项经济活动。区林业局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总体方案规定的政策补助1500元,五年三次兑现到位,从现有物价水平和工程建设成本来看,财政支持是有限的,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肯在家守地造林,现实情况是大量的土地闲置荒芜,势必形成“退耕容易还林难”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全国许多地方新一轮退耕还林铺不开推不动的症结所在。为此,汉滨区出台激励奖补政策,放活农民“三权”,林业部门真心真意联系包抓,用真情打动能人志士开办企业,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调动市场各种要素资源向林业建设聚集,放大政府的助推效应。同时,在保证土地承包权、林地产权和利益分配权不变的前提下,充分保护退耕农户权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推行“企业+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退耕农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深度融合。
据统计,汉滨区10.5万亩的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中,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退耕农民闲置土地达4.65万亩,土地流转年限平均在20年以上,退耕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稳定在350元/年以上。企业也在土地流转中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开胆子办企业、甩开膀子建产业。在部门包抓的有力推动下,企业包建基地成为常态,在外务工农民坐享分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勇于实践:创新机制园区引领发展
退耕还林的经营主体不止只有企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一股活力四射的力量。汉滨区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稳步推进、培植产业”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加入产业协会和合作社,按照按照一镇一业一园、一村一品一社的格局,促进退耕还林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化发展,积极探索联户退耕还林模式。
一种是按照村社产业总体规划,由社员自主造林,经验收合格后,合作社掌握政策资金,按管护效果兑付补助资金;二是社员以土地入股形式,由造林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造林,实行品种、模式、管理、经营、品牌、营销“六统一”模式,走退耕还林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三是园区承载,采取以“园区+合作社十贫困户”的模式实施退耕还林,建立林业园区,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林业产业。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市场各种要素资源向林业建设聚集,放大了政府的助推效应。统计资料显示,汉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实行园区+合作社的联户退耕模式占到52.2%,规模达5.48万亩,园区成为了退耕农户的“家”。
在园区的引领下,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下建设区、山上建园区,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联户退耕让农民与园区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收益更加稳固,改变了上一轮退耕还林政府管栽树、群众等收钱的恶性局面。
现实路径:生态建设催生产业富民
新一轮退耕还林主旨是生态,兼顾的是效益,这个效益着重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在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汉滨区突出生态改善和民生保障两个关键,强化政府职责,不仅统筹建设好“绿水青山”,更加保护好发展好“金山银山”。因此,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展核桃、茶叶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备的特色品种,既要让陡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也要让贫困户从中得到实惠,实现长远发展。总之,要统筹建设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确保“退得了、还得上、能致富”,扭转了“要我退”成为“我要退”。
经验总结:联户退耕突围瓶颈藩篱
生产要素的聚合推动了产业融合,在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以及培育职业农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下,积极了一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兴办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延长产业了链条。近两年,汉滨区共培育核桃、茶叶龙头企业32家,引进工商企业30余家,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368家。2016年,汉滨区率先在全省开展山林经济示范区创建,狠抓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和产业示范园工程,建成2个退耕还茶示范镇及3个退耕还核桃示范镇,建成千亩村156个、百亩户528户、林业园区128个。两年来,市、区82家民营企业共融入社会资本39.7亿元,实现林业产业增加值1.2亿元,解决了近15万余贫困人口的发展难题。
一是行政高位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汉滨区政府采取行政高位推动,着力统筹好发改、财政、林业、国土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国土部门全力以赴保障建设用地,只要符合退耕还林的地类都可以先退后调。林业部门采取包抓项目、包联企业的形式,真情扶持企业投资建设退耕还林产业。镇村负责组织协调,为企业创造投资环境,为项目开展服务指导,为园区合作社负责出资担保,为退耕户安置就近就业;二是领导真心打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要求更加严格,工作难度更加复杂。汉滨区在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把手”挂帅,区林业局长亲自跑部门争项目、跑企业拉投资、跑乡镇搞协调、跑园区抓管理,用真心实意感动企业踊跃投资退耕还林产业建设;三是干部真心帮扶。在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和工程设计中,林业、国土、镇村干部密切配合,将退耕还林政策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举措向群众讲解透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自觉自愿将土地流转承包给园区企业,或者加入合作社。在干部帮扶包抓下,有力的将群众组织联合起来,成建制的组团开展退耕还林产业建设,避免了单打都斗盲目发展,规避市场风险。四是群众真正实干。领导抓、干部帮、群众干,在汉滨区已经成为常态。政府创优投资环境,企业出资包建基地,合作社组织联合群众,让生态与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汉滨林业由此风生水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