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紫阳茶山广袤的乡村,扑面而来的是“三级联创”活动带来的滚滚热潮和生机。
一是解决“有人干”的问题。通过县委党校每年举办两期村支书、村主任培训班,举办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和实用人才培训班。全县共培养党员致富示范户1059户,在农民中培养党员1000多名,5000多名党员成为农村致富能手。选派肯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干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选派县乡优秀年轻干部到后进乡村任(挂)职。注重年轻干部选拔和干部交流,2006年乡镇换届后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科级干部88名,其中30岁以下34名,班子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0.1岁降低到36.1岁。78名科级干部在乡镇之间交流任职,41名干部县乡纵向交流。各乡镇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接民主选举制度,优化了村班子结构。
二是解决“有劲干”的问题。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部署、同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全县212个村,有独立活动场所的182个,其中近年新建106个。2006年该县60个村被省、市确定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村,已建成54个,同时协调解决了6个社区的活动场所。县乡两级尽力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今年还将建立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机制。
三是解决“有法干”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村民自治法》,凡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公益事业,都要实行“一事一议”,让群众真正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上来。
四是解决“有钱干”的问题。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村级组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争项目,引资金,兴办既切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市场化、产业化的村级经济实体,积极组建各类民营经济组织,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等形式,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解决“有事干”的问题。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围绕突破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理清乡、村、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带领群众闯市场、引项目、抓生产、搞订单、促销售、增收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个村确定了1名村干部为代办员,村民户籍、身份证办理,工商登记、劳务输出、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事务,由代办人员统一到乡镇或有关部门办理,实行无偿服务。
六是加强协作,解决“城乡共建”的问题。该县57个县直部门和25个乡镇57个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按照“扶贫、扶教、扶产业、扶社会发展”四统一的要求,县直部门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帮助发展特色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增加农民收入和乡镇财政收入,以构建便民服务体系为着力点,积极开展机关单位和社区“共驻共建”活动,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5个,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总支。
七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干群共建”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扬“三苦”精神,学习陈分新、赵昌联等先进典型“踏实、吃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县上开展了6届富硒茶文化节、红椿镇已开展了3届农民文化节,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干群共建的良好局面。
八是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着力解决“党员共建”问题。该县对农村无职党员岗位目标管理,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在民事调解、帮贫济困、治安维稳、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内,细化目标,量化任务,设置岗位,让党员自我认岗,公开明岗,村党支部和党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承诺,接受监督。目前,县乡机关、村、企业共组建党员承诺服务队612个,有5000多名党员参加了党员服务队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