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村地处重恋叠嶂的巴山深处,平均海拔800米,方圆16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 1069人,人均纯收入2800元,村支部共有党员54人,平均年龄46岁。近年来,王院村党支部以争创国家级“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发扬“三苦、四实”精神,立足村情实际,不断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抓党建、强基础、促发展”,大力实施“旗帜工程”,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加快和谐新村建设,推动强村富民奔小康。通过抓班子、队伍、阵地、主导产业、协会、基础设施等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偏远山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全村经济快速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县的百强村,省市文明村,秦巴山区有名的示范村。 2006年6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7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6月被市委授予“先进村党组织”、2007年6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农村基层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过硬班子带出好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身为全村当家人,党的十六大代表陈分新深知此道,近十年来从支书到支委、村组干部、党员群众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发展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当家人以身作则,班子成员个个顶天立地勤奋务实。每年年初,他们都要制定详细的村组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从每户的经济发展,产业选择到烟叶出售,外出务工遇到麻烦,他们都尽力协调解决,对于个别困难户除日常关心其生活安排外,还逐户把脉,年年会诊,帮助发展产业,对每个干部的工作职责实行细化考核,做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身上有指标,年终依据考核结果兑现工资,使之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良好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多年如一日,赢得了全村人民的信赖。二是队伍管理严格,活力得到激发。每年他们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对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实行百分制考核,把带头致富和产业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接受党员和群众的评议和测评。并对全村“四个好”党员实行了动态管理,评选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深入开展了党员“双带”和“联帮”活动,全村有“双带”和“联帮”能力的党员全部落实了“双带”和“包帮”目标、任务、内容、措施,并进行严格考核,结对帮扶贫困户20户,当年均可脱贫;四是争创产业大户及四个培养工作成效明显。党员中涌现烟、桑、苕、食用菌等产业大户45户,占全村党员80%以上;确定四个培养对象15名,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近三年来全村共有10名党员分别受到省、市、县、镇表彰;五是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契机,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兑现制,深受党员群众拥护,全村54名党员,共承诺69项内容,159条承诺。承诺兑现落实达100%条,村支部将党员承诺制作为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让群众得到实惠。
民主管理形成好制度
十年前,王院村在实行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就积极探索民主选举的新途径,通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民主选举制度。在村支部选举中推行两推一选选举产生村支书和支委,在村委会选举中实行村民直选产生村主任和村委会委员,村民小组海选产生组长,把用人的决定权交给村民,选出自己可靠的当家人;从1992牛开始,村党支部就大胆探索,村上重大事项都召开“群英会”进行议事,群众选举成立理财小组,监督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并定期通过村务公开,向全村村民公布。凡涉及退耕还林、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救济救灾款项物资发放、税费减免等与农民利益相关的内容,都要在村务公开栏中事前公示,确无反映后组织实施,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开展群众评议党员、评议干部、评议班子活动,由于狠抓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王院村从修路、拉水、拉电、建校、拉通程控电话、修建移动基站和电视插转台,总计投入达560多万元。群众对支部的日常工作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筹资、投劳、使用情况都心悦诚服,公平合理,无一人因此事上访告状,在全村从小事到大事、从经济发展到民事纠纷处理形成了一整套良好的工作机制。
科技兴村走出好路子
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大户、乡土人才是重点。近年来,支部一班人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村上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一是狠抓培训。从烟、桑、畜、苕、劳务、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农时节令,采用讲座、现场会、电教、现身说法等方式,分组分院落由支部牵头搞好培训。每年培训都在20场次以上,受教育群众达6000人次。印发各类信息、技术资料3000余份,每个烟农熟练掌握了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分级、交售等各个环节技术要领。蚕农、苕农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农科所专家到村讲学,使每个村民都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发家致富奠定了基础;二是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通过抓点示范、重点扶持、重奖激励等措施扶持了一批产业大户,通过大户带动推进全村产业建设。全村共涌现烟、桑、红苕及年收入过万元的其它大户共计50户 ;三是培养造就了一批乡土人才。几年来,村党支部一直把乡土人才培养作为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乡土人才队伍三支队伍一起抓,支撑王院经济发展。全村共培养各类乡土人才30人,走出了以能人带动发展产业的路子。
产业协会形成好格局
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是关键。村党支部一班人引导群众从村情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优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全村实施以烟、苕为主多元互补的产业发展目标,年稳定发展地膜烤烟1000亩以上,发展红苕700亩,实现户均建园10亩。为了给群众架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村党支部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支部+产业+协会”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大户、乡土人才为骨干,成立了王院村烟草、红苕、蚕桑三大协会,为农民发展烟、苕、桑产业提供产前、产中、销售等环节的技术培训和购、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各个协会运作良好,群众发展产业、发展经济找协会,产品销售靠协会,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民的村级产业链条,抵御市场风险。目前,协会会员分别发展到160人、220人、260人,同时通过化肥、籽种、农药、销售服务,村级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注重以科技促发展,靠质量增效益,烟草生产作到配方施肥,科学规范管理,成为国际型优质烤烟和上海中华烟厂基地,年烟草实现产值150万元,财政贡献30万元。2003年,村党支部组织红苕协会会员外出学习考察,从杨陵农高会引进红苕新品种“868”经过试种获得成功,产量高达8000余斤,效益好,与此同时红苕协会与旬阳古田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订单合同,使一向不为人们看重的红苕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产业,全村年栽植700亩,仅此一项农民增收60万。建密植桑园600余亩,年养蚕350张,实现产值15万元。王院村依托协会发展主导产业,在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通过几年努力,已建设成为全县有名的经济强村。
新村建设形成好面貌
王院村党支部把加快新村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居住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几年来组织动员群众修通了25.5公里的村级公路,修建了水塔20座,过滤池13个,堰塘20口,水窖300口,埋设拉水管道120千米,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产业用水得到了保障。建立了移动机站,拉通了高低压电108杆公里,网改率达100%。建起了电视插转台,电视普及率达100%,同时还结合生态示范村建设,着力美化优化居住环境,全村封山育林面积200亩,栽竹500亩,村组道路两侧全部绿化植树。修建“圈”、厕、沼、灶、园“五位一体”沼气池120口,全面实施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文明新村建设,实现了户均建园10亩,建窖一口,农户住宅环境基本实现“四化”(即住房白墙化、院落绿化、厕所标准化、厨房卫生化),使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目前,王院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全村全面实施了16公里村级公路硬化,特色民居建设,人畜引水配套三大建设工程,全面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全村不断加强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争当“产业大户”、“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遵纪守法户”、“敬老爱老”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全村已形成了比产业、争大户、讲致富、比和谐做守纪文明村民的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全村社会治安稳定,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风纯朴,邻里团结,安居乐业,多年来无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连续多年被市县命名为治安模范村、计划生育先进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