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扶贫信息 > 正文内容

    产业当家“绿”映“红”——旬阳借力产业脱贫让百姓有奔头尝甜头

    索引号 719776475-GK-2017-113054 发布日期 2017-09-07 09:10
    来源 旬阳县
    内容概述 产业当家“绿”映“红”——旬阳借力产业脱贫让百姓有奔头尝甜头
    【字体: 分享:

      如今,走进旬阳青山绿水之间,田野里、车间内、果树下,产业脱贫一线的干劲儿十足,生产场面热火朝天,旬阳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按下了华丽嬗变的快进键,城乡处处呈现出绿色产业映红百姓日子的生动图景,也让贫困户的生活有奔头,而且也尝到了甜头。

      绿色产业成主角,百姓脱贫有指望

      “全村380多户家家兴拐枣,58户贫困户当中有54户靠经管拐枣树逐步实现脱贫。”段家河镇弥陀寺村支部书记屈印辉见证着全县第一个拐枣千亩村的成长。
      率先发展的太极缘、金茂、天正三个拐枣深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把小拐枣做成了大产业,拐枣功能饮料、拐枣功能酒、拐枣功能醋成为旬阳农产品的品牌担当。在他们的带动下,县有万亩镇、镇有千亩村、村有百亩园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县拐枣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3.9万吨以上,年产值1亿元。
      “我们前年开始栽植牡丹,当时就配套建设沼气设施,地里一律使用农家肥,起步迟,但发展快、信心足,今秋全村油用牡丹总面积将达到1000亩。”棕溪镇车家坡村的800余亩牡丹依山势层层分布,合作社负责人徐尤文正组织贫困户拔草。
      实行整村推进、技物配套,短短4年,旬阳油用牡丹已经完成从“风景”到“前景”的华丽蜕变,像车家坡这样的千亩示范村就有10个,发展20亩以上种植大户200余户,带动种植总面积达到4.8万亩。加旺林业有限公司从四川远道而来租赁300亩建设牡丹苗圃,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加工企业弘元生物有限公司落户旬阳,总投资5.5亿元的加工厂即将建成投产。
      长效产业稳步推进,魔芋、蔬菜等短期产业灵活补充,“想发展魔芋请找我,魔芋卖不出去请找我,需要魔芋订单请找我。”桐木镇飞跃魔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桂春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合作社的引领下,该镇椒园、岔园等村魔芋产业迅速兴起,魔芋精粉、魔芋食品生产线投产,助推全镇魔芋面积达5000余亩,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基地镇。
      据农技中心主任姜荣英介绍,今年全县魔芋产业以“8642”工程为抓手,技物配套,建设8个重点村、6个县级魔芋园区、4个市级魔芋园区、2个重点镇,全县新增魔芋13552亩,总面积达到7万余亩。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短期抓烤烟、畜牧、魔芋、优质粮油菜,中期抓特色林果改造提升和中药材(黄姜),长线抓油用牡丹、拐枣”的发展思路逐步确立,外联内引建基地、育龙头,30多家企业、园区携20余个品牌农产品走出秦巴腹地,长短结合、三产融合,同步跟进畜沼配套,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山乡处处依旧山绿水清天蓝。

      合作共赢探新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崛起

      产业脱贫一线如火如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捷报频传。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的白柳新森林现代农业园区业主吴群军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表彰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岭南、桐园等5家合作社被新命名为省级示范社;小河金田、双河绿富地等7个现代农业园区被新命名为市级园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何以迅速崛起?这得益于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五种发展模式。
      国桦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位于神河镇,是全县食用菌行业的后起之秀,短短两年,生产规模已经达到100万袋。业主周智国说:“在园区务工贫困户有51户、54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20户贫困户承包食用菌大棚,前期不用投资一分钱,在回收产品时按照每个菌棒4.5元扣除成本就行了,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按规划,园区将继续采用借棒还菇经营模式,力争三年之内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袋,帮助3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
      村民吴高金是小河镇金田合作社老社员了,家中3人在合作社种植基地长期务工,还把3亩土地、1万元钱入股给合作社。6月5日,和老吴一样的43户贫困户股东喜领首次分红,亩均收益600元,吴高金高兴地算了笔账:“入股分红、园区务工,三个人一年就收入六万多元。”开展土地、资金入股,吸纳就地务工,金田合作社不仅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吸纳社员81户,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还建成15个农产品连锁超市,为贫困户农产品搭建了销售平台,承建的金田现代农业园区被新命名为市级园区。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合作带动型、订单生产型、借“鸡”还“蛋”型、股份合作型、园区务工型五种主推模式被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采用,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注入了活力,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92家,命名市级以上示范社20个;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80个,获得县级以上认定35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55个、新型职业农民1008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与3300余户贫困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户均增收0.78万元,带动全县万余户农民积极投身产业发展。

      资源整合一盘棋,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脱贫同步推进

      “农业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烟草之后抓什么?旬阳苦苦探索了二十余年依然裹足不前。脱贫攻坚中,产业的短板让负责任的各级干部没有退路!让忧患产业转型的各级组织不能绕道而行!让心系群众增收的责任感再次被激发!我们必须勇敢地探索不能等!我们必须坚定地担当不能怕!我们必须负责任地快干不能慢!我们必须举全力干好不能败!”
      在7月4日召开的2017年度县委第3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县委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共识,发出了“解放思想,大干快上,大打一场产业转型翻身仗”的号令!
      正值水稻、魔芋病虫害高发期,县镇农林技术干部分产业、分区域迅速开展巡回指导,124名科技特派员定向服务124个贫困村产业发展,100名技术骨干包抓指导10个科技示范基地、1000名科技示范户,13个农业技术单位与21个镇结对包联,技物配套促丰收。与此同时,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积极行动,桐木飞跃、金寨镇观音堂等魔芋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魔芋软腐病防治药剂,双河、仁河、甘溪等镇水稻种植合作社正组织水稻粘虫进行统防统治,他们的做法大致相同:“我们享受了产业脱贫引导资金,就应该为贫困户做点实事。”
      据该局产业脱贫办公室介绍,全县首批产业脱贫引导资金总额700万元,目前已兑付70%,其余资金将在11月项目验收后全部落实到位,享受此项目的3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与2195户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确保当年脱贫。
      除此之外,农林科技局向社会公开承诺:整合4500万元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贫困户集中投放。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蚕种实行免费发放;发展拐枣、油用牡丹,种苗免费发放;贫困户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良繁母猪保险全部代缴;580名生态护林员从贫困户中选聘;贫困村优先安排退耕还林项目,力求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产业脱贫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盛夏的田野里绿意盎然,丰收在望,秋冬农业生产已紧锣密鼓提前筹谋,拐枣、油用牡丹种苗供应即将招标,“长中短结合、一村两三业、一户一两品”的产业脱贫精准规划将于本月底完成,八大产业将精准规划到村、到户、到田,下一步产业扶贫将紧盯靶心精准施策。
      农林科技局局长吴家顶说:“我们将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脱贫同步推进,不仅要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的阶段性目标,还将着眼长远,按照一江三河瓜果飘香,山上拐枣、牡丹、板栗连片,川道地区循环农业引领示范的战略布局,全产业链打造经济增长点,让更多农民奔小康,让旬阳山乡面貌彻底改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冯文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