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全县共有12个基层党(工)委,9个党总支,212个基层党支部,党员3418人,其中农村党员1721人,占党员总数的50.35%,35岁及以下党员893人,占党员总数的26.1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732人,占党员总数的50.67%,女党员579人,占党员总数的16.94%。近年来,该县发展党员工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05年至2007年6月,全县共发展党员266名,其中农村党员137人,占党员发展数的51.5%,35岁及以下党员204名,占党员发展数的76.6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57名,占党员发展数的59.02%,女党员63名,占党员发展数的23.68%。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全县党建工作的整体目标,作为考核各基层党组织年度目标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加强宏观指导,每年都相继下发关于党员发展的专门文件,制订年度发展计划,指导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序开展;明确基层党(工)委书记为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党群工作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组织干事和党(总)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拓宽发展源头,优化队伍结构
从“掘源”和“培源”两方面入手,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明确“四个倾斜”原则,即: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文化程度人员倾斜;向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倾斜;向广大青年、妇女倾斜;向党的力量薄弱的地方和单位倾斜。坚持“三个倾向于”的工作方针:倾向于从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自己率先致富又能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的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单位业务骨干、“两新组织”经营管理者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在新发展的266名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发展数的76.6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占发展数的59.02%。特别是在新发展的137名农村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87人,占6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29名,占21.2%,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问题。
三、注重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阵地建设。投入资金近70万元,对县委党校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为经常性党员教育培训奠定了基础。三年以来,以县、乡镇党校为主阵地,先后对3000多人次农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的进行培训;坚持把听党课活动作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联系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基本路线等教育;分层管理,提高教育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通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分层管理制度,把入党积极分子按近期和远期发展计划分为当年计划发展、近年计划发展和远期计划发展三个梯次,由党委、支部负责发展党员工作。
四、突出重点领域,狠抓薄弱环节
在农村发展党员,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难题所在,关键所在。针对这种现状,该县制定 了“早期培养制度、群众推优制度、支部联系制度、领导负责制度、督查指导制度”,集中对全县10个乡镇18至35岁的农村青年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建档立卡,建立产业大户、致富能手、非党村组干部、优秀女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采取1名支部成员联系1—2名积极分子的办法,解决了农村发展党员渠道不畅的问题,2005年至2007年6月期间,共发展农村党员137人。从规范组织设置入手,加强离退休干部、“两新组织”和学生等领域党员发展管理工作;把党员发展触角延伸到高中学生领域,切实抓好“育优”和“推优”的衔接,源源不断地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理顺党员了管理体制,使组织设置更合理、更科学,为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三年来,累计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近600人,共发展高中学生党员33人。
五、坚持工作标准,严格工作程序
认真落实发展党员责任制度,严把“入口关”,通过建立实施“发展党员责任制”、“发展党员预审制”、“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发展党员公示制”,在审批过程中,坚持“六不发展”:未列为积极分子专门培养的不发展;未经党委集中培训教育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到两年的不发展;未经政审或政审不清的不发展;未经推优的不发展;考察中表现一般或群众意见大的不发展,保证了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六、健全工作机制,发挥模范作用
为深化党内“创先争优”活动中,我县出台了《镇坪县农村党员“双联双定”工作管理办法》、《县直机关十星级党员标准》、《镇坪县“一联两帮”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党建带群建”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拓宽了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形成了“比先进、争一流、创佳绩、当模范”的良好氛围。全县1300多名党员联系1324户贫困群众,为群众指导扶持生产、解决生活困难,义务提供服务;安排1000多名党员干部联系1000名农村贫困群众,一帮一结对子,为农民扶持生产资料、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