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贫困不堪的徐远超一家6口,如今不再上山砍柴、挖坡种田、满山放羊,两年前从岚皋县青龙山上搬迁到20公里外的平川移民村,卖掉牛羊,住进两层楼,自主经营客运车。7月11日,他兴奋地对来访者说:“我现在每月能挣7000元,不仅日子好过,而且不再糟蹋山上的林草,老家的山越来越青了。”
徐远超是岚皋县迁移式扶贫的一个缩影。岚皋是国家级山区贫困县,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大部分农民自古分散居住深山。历年来,山民吃粮,挖坡开地,广种薄收养活人口。据统计,2000年前全县山区挖地58.89万亩,山林遭到大损伤;农家烧饭,割草砍林,就地取柴燃烧灶口。据统计,全县山区每年要烧掉35.28万吨林柴,相当于5.19万亩山林;农户饲养牛羊,满山放牧,山林青草充当天然食料。据统计,全县山区牛羊每年要吃掉林草641万吨。
按说靠山吃山,要真能富裕山区农民也可理解,但得不偿失的是,山林遭到人口、灶口、牲口损坏,而山民依然一贫如洗。张德厚原住青龙山上,住地海拔1500米,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全家5口人,年收入不足3000元。
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加上“救济”式扶贫,岚皋山区村民们得到政策恩惠,虽说不富裕,也勉强能温饱。但落实这些政策,却出现两方面不利和担忧。一是撒胡椒面式的救济扶贫,治标不治本,而且助长了部分贫困户无端依赖。二是退耕还林八年后,优惠政策取消,山区农民又会为了“三口”再向青山下手,这正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八年之忧”。
针对这些问题,岚皋采用迁移式扶贫破解难题。2001年起,县上采取造地安置、分插安置、集中安置、梯次搬迁安置多种形式,把3660户15180名贫困村民由高山搬迁到新建的80座移民新村,对4村310户1280人实施了整体搬迁。县委书记赵良亭说,实行搬迁式扶贫,让移民搬得出、住得稳、快致富,既改变了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更解决了退耕还林八年后的忧患,同时也保证了“一江清水送北京”工程的实施。
据调查,2001年岚皋县贫困人口8.55万人,2006年减少到3.16万人,年均减少0.89万。曾家贫如洗的张德厚,迁移到佐龙镇花坝1组后,不仅住上了两层小楼,还开了移民小商店,年收入4万多元。张德厚逢人便说:“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这般好日子,移民新村帮我挖了穷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