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贫困体量大。现有贫困村979个、在册贫困户18.04万户51.35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分别占全省全国贫困人口的22.45%和1.18%。二是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20%,居全省第二。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区500个深度贫困村中我市分别占4个县区和168个村。三是脱贫难度大。在完成今年任务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平均每年至少需要脱贫286个村、15万人。
面对深度贫困的市情和脱贫攻坚极其艰巨的任务,安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确立了脱贫攻坚“全省前列、全国一流”的工作目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打好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是建立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全面建立“市县(区)有指挥部、镇(办)有指挥所、村有作战室”的作战指挥体系,通过“硬抽人,抽硬人”把一大批最硬的干部派往扶贫一线。全市共抽调8名县级干部、136名县(科)级后备干部到市县脱贫办集中办公,8名副县级干部到基层挂任脱贫攻坚专职常委副县区长。抽调3759名干部组成1281个工作组驻村帮扶,组织20544名党员结对帮扶44697户贫困户。
二是建立严密高效的工作推进体系。建立“党政同责、市县同责、部门同责、帮扶同责、督查同责”责任分工体系,压实各级党政领导责任;建立“县级主责、部门连责、捆绑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县区和“八办两组”责任部门实行工作互评和月通报季点评;建立督查暗访连带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督查问责;实行“列单、跟单、清单”三单式销号管理,定期通报10个县区、主要行业部门工作进展和排名。
三是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大力推动工作创新。今年以来,全市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认真实施“八个一批”和“五项保障”措施,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的“党支部+X+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把扶贫扶志相结合改善农村治理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民风建设经验,先后得到汪洋副总理批示肯定。创新移民(脱贫)搬迁举措,形成就业优先、先业后搬和 “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安康模式,平利“社区工厂”代表陕西参加全国展示交流活动。创新就业扶贫举措,形成紫阳技能脱贫等就业扶贫模式,紫阳远元专业修脚集团董事长郑远元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还有多项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脱贫经验被中省肯定推广,多个工作经验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内参》等相继进行报道。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在6月份全省脱贫攻坚市际交叉检查中,位居全省第一;7月份国务院巡查、9月份九三学社民主监督中都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摆脱贫困,是安康305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将坚定愚公志,狠下绣花功,咬定目标、勇担重任、敢想敢干、善作善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人民同步迈向小康社会!
安康是移民搬迁的发源地、推进地、规范地。自启动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以来,按照“遵循规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一举多赢”的思路,高点谋划,合力推进,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探索了就业优先、先业后搬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安康模式。全市累计完成直接投资440亿元,拉动相关投资超过500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搬迁25.2万户90.1万人,全市建设搬迁集中安置小区1154个。
高点站位,统筹谋划。坚持高点定位、集中安置、统筹推进的总体思路,坚持“进城入镇上楼、跨区域入社区”集中安置,科学制定集中安置社区布局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形成了“51155”的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即到2020年,全市建成5个100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11个5000户以上社区、50个1000户以上社区、500个100户以上社区。
三精”管理,规范提升。我市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管理工作机制,实行“户建包、点建册、镇建档、县建库、市建平台”的五级分类建档模式,全面规范管理。
先业后搬,促进增收。“搬得出”是手段,“能致富”是目标。全面推进先业后搬、以业促搬。积极探索“搬迁户+”的运作模式,大力推广“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社区工厂”等搬迁模式,把搬迁与脱贫致富、就业兴业有效衔接,精准到户,综合施策,实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创新管理,保障权力。十年搬迁,百年大计。为确保搬迁群众利益,我市探索开展“四新”教育培训、“五星”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做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社区工作水平,坚决打赢移民搬迁攻坚战。
安康市人社系统立足职能强举措,创新思路抓落实,积极打造就业扶贫新亮点,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截至9月18日,全市已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57万人,组织2.35万名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扶持1167名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
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已经建成各类“社区工厂”101家,已认定20家市级就业扶贫基地、30家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办)。每个县区均有1个以贫困劳动力为扶持重点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技能培训广泛覆盖。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广复制技能扶贫“紫阳经验”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复制紫阳修脚师培训模式,目前已有8个县区与陕西远元集团等修脚龙头企业开展了订单培训,已有2973名贫困劳动力参加了定向培训。
托底安置成效明显。在全市每个贫困村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2-3个,专门用于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已开发566名特设公益性岗,下半年继续开发1453个。充分利用就业扶贫公益专岗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征集公益专岗安置计划969人,10月初全部上岗工作。
部门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六大工程”,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30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52人,招聘乡镇扶贫专职工作人员123人,选派299名基层教师参加市级高端域外培训,35名基层医疗人才参加市县级学科带头人进修培训,314名业务技术骨干到省市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全市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61%。
近年来,安康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生猪、茶叶、魔芋、林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引领,工作中探索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安康模式”,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工作中突出抓好“五个精准”。
一是精准规划确定产业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统筹兼顾,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规模。
二是精准主体培育促进龙头带动。全力抓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千村千园(合作社)助推产业扶贫”建设,要求每个贫困村建成1个现代农业园区或者专业合作社。
三是精准联结机制实现稳定增收。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不断扩大“三变”改革范围,通过土地入股、贫困户就业、股权到户、分红到户等措施,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四是精准施策增长造血功能。全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产业脱贫”和“千村千名技术人员培训”产业精准扶贫工程,职业农民培育及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取得骄人成绩,职业农民培育“安康模式”得到全省推广,助力产业脱贫和职业农民协会工作上走在了全省前列。
五是精准资金投入提高扶贫效率。按照“资金到县、产业到村、项目跟进”思路,对各级产业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整合资金,实现涉农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安康市始终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形成了“支部+X+贫困户”模式,取得党建扶贫“双推进”的良好成效。
“支部+X+贫困户”,即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发挥“X”(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等方式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机制,在参与全产业链活动中获得稳定收益。
“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把遍布贫困村的101个社区工厂、521个现代农业园区、26个旅游景区及1860个专业合作社集聚在红色党旗下,形成支部破难题、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的工作格局,40多万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中、省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并先后做出重要批示。《党建研究》《人民日报内参》和中组部《组工信息》、省委组织部《陕组通报》对此相继报道。
健康扶贫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针对因病致贫人数多、占比大、影响深的实际,我市坚持一手抓疾病预防控制断病源,降低增量,一手抓精准施治斩病根,减少存量,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到医疗救助,从改善医疗条件到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着力为贫困群众编好织牢健康保障网,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完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在落实好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的基础上,各县区筹资7000余万元建立县级医疗救助专项基金或为贫困人口购买大病补充商业保险,构建“四重保障”或多重保障,确保贫困群众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0%以上。
强力推进分类救治,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组织县区医院与对口帮扶医院达成联动救治协议,让贫困大病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大医院大专家的诊治服务,对需转诊到省市定点医院治疗的,统一组织转诊和集中救治。组建完善责任医师团队,主动上门为贫困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99.7%,贫困慢病群众签约率达100%;大胆创新为10种以上常见慢性病贫困患者免费提供门诊治疗基本药物,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对患有重特大疾病但无支付能力、家庭成员多人患病、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人群落实了兜底保障。
推进基层服务能力建设,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开展了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近80%;2017年及时为基层补充招录医学本科生363名、专科生300名、村医214名;组建各类医联体,强化对口支援,落实医师职称晋升必须到基层服务的制度,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县镇及镇村一体化,开展远程医疗、城乡居民家庭签约式服务,使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
做好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让贫困群众“少生病。整合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公卫服务职能,改革镇村医疗服务模式,精心实施“天使健康扶贫行动”和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在城区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和健康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和整合13大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大类19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计划生育“两项工程”免费服务项目,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卫生服务链条。
近年来,安康市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始终坚持发展教育促脱贫。改善条件强基础,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投资21亿元,为821所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校园已成为教育扶贫坚实的根据地。普惠共享润民生,每年投资5.85亿元,实现了13年免费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涵养了民力。精准资助兜底线,建立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侧体系,新资助体系建立以来,累计资助学生88万人次、15.9亿元,基本消除了因贫失学。教育关爱促公平,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关爱服务网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保障,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元教育方式,教育公平得到实现。提升质量促发展,深入推进“三区一体化”改革、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加强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培养,教育质量连年提升,2010年至2017年间,累计12万余名安康学子通过高考走出大山,8万多名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了个人发展能力,拓展了发展空间。“一人成才带动全家”、“读书学习斩断穷根”已成为普遍共识、成为安康脱贫攻坚的最持续、最有效的出路和宝贵经验。我市教育扶贫工作经验被收录在党建读物出版社《新发展理念案例选-脱贫攻坚》一书,得到中组部、国家扶贫办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安康市有贫困残疾人5.4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0.5%,全省贫困残疾人的20.65%,贫困残疾人占比高、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工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残联组织、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日益完善,残疾人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残疾人脱贫工作成效明显。一是领导高度重视。9月1日市委市政府在镇坪县召开了残疾人脱贫攻坚推进会,安排部署全市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二是织牢政策网络。残疾人脱贫“1+N”文件全部出台,政策红利竞相释放。三是从严督查考核。市残联严格按照考核规定,扎实开展季度点评通报,有力推进了工作开展。四是投入持续增加。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残疾人发展产业;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7129万元,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落实资金1200万元,用于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扶持、康复服务、托养和就学资助。五是宣传有力有效。各级各类媒体刊发贫困残疾人自强不息事迹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60余篇,《多轮驱动助推残疾人脱贫》调研文章在《陕西残疾人》、《安康日报》刊发。六是帮扶力度加大。基层党组织帮扶贫困残疾人制度有效落实,贫困残疾人帮扶率达到100%,社会各界对贫困残疾人的关心关爱氛围日渐浓厚。
安康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要求,依托和发挥全市森林资源禀赋优势,将精准扶贫和深化林业改革,加快生态建设和培育富民产业相结合,切实把林业工作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大力扶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和产业大户,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力求实现林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的共赢,实现点“绿”成“金”,探索出了可复制、能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脱贫模式”。我市宁陕县被确定为全省首个生态脱贫示范县,“宁陕生态脱贫模式”被《新华通讯内参选编》刊发,先后分别在央视《新闻联播》、陕西《新闻联播》等黄金时段进行播出推广;岚皋县生态补偿脱贫工作被确定为“岚皋模式”得到中省充分肯定。
安康市在推进生态扶贫工作中,通过采取聘用生态护林员安排一批,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补助一批,发展林业产业带动一批等综合措施,积极探索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林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强力推进林业生态脱贫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4542人、兑付补助资金2325万元、人均5118.89元,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覆盖255个,涉及贫困户29164户。捆绑整合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重点区域绿化等林业工程项目资金3.4亿元,在全市1003个贫困村发展林业特色产业321万亩,发展林下种植110万亩,林下养殖1200万头(只),山林经济产品总量达36万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林业产业收入5.5亿元,涉及9.83万户、32.1万人,人均增收1732元。同时,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县,采取生态旅游景区+贫困户的模式,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融合,让贫困农户通过房屋置换、土地有偿流转或征收、在景区务工等方式参与景区项目开发,带动了一大批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