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2017“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作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年度盛事,崔永元和他的朋友们为口述历史者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舞台,活动当天,不仅有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分享工农兵学员的历史,更有国际学者带来大洋彼岸的故事。吸引了线上线下百万人次的互动和十余个国家上千位口述历史者的参与。来自安康市的汉调二黄音乐人罗玉梅女士带着她历时五年、主访了42人倾心写成的《汉调二黄口述史》前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的活动现场,让更多人知道了汉调二黄这一古老的戏剧艺术。
在活动现场,罗玉梅女士向大家介绍了汉调二黄的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它的声腔与京剧的关系,以及本土黄腔与南北兄弟曲种的演变关系。得到了现场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认可,他们认为汉调二黄是更古老的剧种,对研究传统戏剧文化的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对罗玉梅女士记录古老文化、传承汉调二黄的精神品质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汉调二黄作为陕南地区的大型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3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代表着陕南戏剧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汉调二黄作为安康文化的重要名片,对宣传地域特色与文化根源起着重要作用。罗玉梅女士的《汉调二黄口述史》作为汉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缩影,从人的经历出发,以情感的交织与汉剧发展构成一种文化在时代演变中的脉络主线,结合到汉剧传承人与汉剧爱好者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一生,将其过程中的细节故事用口述的方式记录整理,让民众对汉调二黄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汉调二黄的盛极一时到它而今的沉寂衰败,罗玉梅女士像一个勤恳的拾荒者,将汉调二黄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接了起来。她带着初心与对汉剧艺术的骄傲把安康的这种宝贵文化遗产呈现给了普罗大众,带着它登向了崔永元口述历史的舞台。这是具有意义的一步,它标志着汉调二黄的历史向更宽广地区的延展。从身段唱腔表达的柔和情感,是汉剧流派的特点,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方能完美展现这一门艺术的精粹。因为坚守,更显其难能可贵。汉调二黄是安康人精神世界的梨园,古老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的热烈回响,为后来人的叩问留下艺术文明的美妙余音。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守护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如汉调二黄这样的艺术精粹,不能等到彻底的消失后才去介入保护,它们承载着一个地方的精神内涵,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厚重的能量。
作为汉调二黄继承与发扬的实践者,罗玉梅女士用她的行径为大众做了表率,艺术的保护与传播需要责任感,也要我们每个人付诸行动去了解扩散。毕竟,只有艺术文化的繁荣做支撑,才能让一个地方保持住它恒久的个性与美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