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紫阳板石为地理标志产品。这是该县继富硒茶之后,拿到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一个县同时拥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在全市、全省,就是在全国也极为少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只是该县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实施品牌兴县战略,着力构建五大品牌体系,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现代工业,打造产业品牌。充分发挥矿产、水能、农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每年招商引资近3亿元。围绕做大做强茶叶、钡盐、锰矿、水泥、板石等支柱产业,鼓励企业改造传统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了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工业总产值每年保持近5000万元的速度增长。
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放手扶持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建立自我品牌,争创省市名牌,打造品牌紫阳。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提高质量,做大规模,为打造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搞好产品包装认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进行商品注册、国际质量体系和绿色环保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推动了企业由初级简单生产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生产转变。县财政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和优质企业,在质量认证、商品注册、争创名牌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总投资高达3100多万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开展本地特色产品宣传、推介,重点宣传推介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
建设新型农村,打造基地品牌。以基地建设为主线,深化新农村建设,从生产传统、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着入,大力发展新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做大做强优质茶叶基地、柑桔基地、药材基地、生猪基地、肉羊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全县产业基地达30万亩,畜禽存栏近百万头(只)。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落实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增加农产品吞吐量。鼓励各种经济成分采取投资、兴办、联办等多种形式,建设农产品基地,新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发展各类产销协会、农贸公司、新型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基地建设为阵地,锻炼提高基层组织。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中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政治上高看一眼,经济上厚爱一层,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以基地建设为主题,培养新型农民。围绕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充分发挥农科教中心、乡镇农校、职业学校的作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农产品基地主导产业的实用新技术。全县有近10万农民拿到了绿色证书。
创建卫生县城,打造文明品牌。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舆论工具,对创卫工作进行再宣传、再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人人动手、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加快推进扩容提质。按照山水园林、生态县城的建设规划,拉开县城框架,拓展县城空间,改变县城过度拥挤的状况。今年,全县共启动了10大城建工程,总投资高达亿元。
扩大对外开放,打造环境品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实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问责制,把各级党员干部推向经济建设第一线,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业绩在一线创造。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努力打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条龙服务制”,彻底解决部门效能低下、工作消极,办事拖沓、节奏过慢的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