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财政部门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转变和拓展理财思路,创新支持发展手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上半年,全区GDP达到29.2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265万元,同比增长52.98%。
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按照汉滨区委区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以蚕桑、魔芋、畜牧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培植财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一是支持蚕桑产业化发展。先后争取到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龙头企业科技更新,投入巴山丝绢有限公司、巴山宝业有限公司白厂丝生产线并新建两处自动烘电灶,促进蚕桑基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2006年,全区累计种植桑园17万亩,养蚕14万张,产茧790万公斤,蚕桑产值达到9800万元。二是支持魔芋产业化发展。先后投入900万元,重点扶持了秦东魔芋精粉厂,新建魔芋仿生食品生产线,并发展魔芋种植基地4.2万亩。2006年,魔芋总产量达到6300吨,实现产值1008万元。三是支持畜牧业发展。近年来,采取财政贴息争取到银行贷款1000万元,并以财政补助、以奖代补投入项目扶持资金300万元,用于阳晨养猪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肉猪生产。2006年,全区生猪饲养总量达到87万头,出栏猪44万头,畜牧业实现产值9亿元。
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支持地方企业发展
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和带动其他资金投入,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就业再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打造政府信用平台,以财信担保、典当融资为支撑,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信用担保、资金支持。与市财政局共同出资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联合组建的担保和典当公司成立才短短两年,已累计为汉滨区40家企业提供了担保和典当融资共计1.1亿元,资金主要投向茶叶、中药材、矿产等绿色产业化发展,不仅解决了企业在组建和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还带动大量民营资本、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的投入。据了解,财政提供支持的企业可为全区创税500万元,提供社会就业机会400人。二是创新财政投资方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运行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国有资本经营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作用,变财政拨款为资本金投入,参与企业管理,在解决龙头企业发展资金问题,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向汉滨区垃圾处理产业有限公司、恒源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民营企业投资入股资本1857.8万元。三是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支持企业改制。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企业改组改制方案的审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近年来,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减免省市财政周转金2000余万元,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先后配合泸康厂、巴山绢纺厂、市水泥厂等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尤其是在粮食企业改制过程中,重点抓好固定资产评估和处理,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有序流动,把固定资产处理纳入财政管理,为企业内退、退休职工和特殊工种职工提供了生活保障,促进企业轻装上阵。在原有的13家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改制变成4家国有控股企业后,普遍实现了扭亏为盈,2006年底,改制后的粮食流通企业共实现利润24万元。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力效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汉滨区把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吸纳财源,加快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汉滨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一是硬环境上水平。围绕着力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城市排水难等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资,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加大一般性预算支出,实现了既便民利民又发展环境的“双赢”目标。一方面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月河川道集镇群发展,近年来,全区用于城区管网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资金7800万元,全区平均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财政资金800余万元,农村水利、基本农田改造、小型水利等方面资金1100余万元,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村级组织场所建设资金150余万元。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改善,城市功能的不断健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业强区打好基础,为产业化升级和合理布局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支持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共投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等生态环境保护资金1612.5万元,瀛湖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00万元,投入300余万元支持龙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的举办,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蛋糕”,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二是软环境不断改善。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特别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和危房改造资金,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公共卫生、城乡医疗的支出需求,扩大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行政政权和公共安全发展,营造稳定的发展氛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仅2006年,全区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达2.4亿元。财政资金的不断投入,使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