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忘本 乡村振兴富农民——汉阴县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述
索引号 | 719776475-GK-2018-121318 | 发布日期 | 2018-02-23 10:15 |
来源 | 本站原创 | ||
内容概述 | 脱贫攻坚不忘本 乡村振兴富农民——汉阴县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述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已正式对外发布,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涵盖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一号工程行动。
如今,在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依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的汉阴县一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果在农村各个村组角落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的印在全县31万人民心中。公路通,百业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土坯墙、石板盖,以悄然变成砖混结构平房和楼房,成为乡村山间的风景线;电通了,一根根直立的电线杆、一条条电线走进了千家万户,山间村落夜晚亮了;铁塔直立山顶,默默无闻传输者千万人四通八达的问候和祝福,大山深出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央视春晚和全国各地的变化……。
党政保驾护航——合力攻坚强保障
2017年全县上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落实中省市系列部署精神,按照“六个精准”“十条铁规”工作要求,保持“战时”状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分片包抓、县级领导联镇包抓、县级领导负责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责任制。县委书记、县长严格落实“主官必须解剖麻雀”的铁规要求,各包挂5个镇、各包抓好、中、差3个贫困村、各联系9户贫困户,县级领导各包抓一个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压实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格局。
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抽调14名科级干部和10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脱贫办。增加领导职数和干部编制,为各镇配备副科级脱贫办主任,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的办法,聘用专职信息员34名、兼职信息员141名,确保基层基础扎实。出台干部管理“十个必须”,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思想认识和严谨工作作风。
筑牢基础力量,从县直部门选派10名干部到10个镇担任镇党委委员专职扶贫,从县级以上单位优选97名驻村第一书记,从县镇两级干部中选配141名驻村专职队员,配强村级“四支队伍”。探索创新推行 “三线两化一平台”社会治理模式,全县6070名农村党员、815名各级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户长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打造了一支不走的脱贫队伍。
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八办两组五保障”部门各项政策,先后出台了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办法、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展产业奖补试行办法、成效考核暂行办法、督查工作办法、奖励激励办法、问责暂行办法、宣传报道考核暂行办法、有奖举报办法、村干部薪酬与脱贫成效挂钩工作办法、人才支持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机制,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助力脱贫途径。
政策落实不折不扣——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因户制策、因人制宜、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产业扶贫形式多样,依托园区带基地联农户,推行“新型主体+贫困村+贫困户”模式,组建产业联盟引导鼓励农户带土地、带资金、带劳动力与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农民通过拿“租金”、领“股金”、赚“薪金”,实现增收非农化、多元化。把“三变”改革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围绕农旅建景区、围绕搬迁建社区、围绕增收建园区,三区共融共生的发展格局已具雏形,“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利益共同体基本形成。
就业创业天地宽,与县内28家企业对接贫困劳动力就业,举办现场招聘推介会15场次。与陕汽控股集团合作,首批26名贫困户子女到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开展培训。与陕煤集团合作集中组织40名贫困劳动力赴彬长矿业公司务工。全县设立552个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公益专岗60个,发展社区工厂4家,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897人。
生态补偿暖人心。全县聘用565名生态护林员,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66.98万亩,补偿惠及贫困户12328户。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百姓点赞称好,按照保安全、保质量、抢进度要求,完成安置点12个,新建安置房1926套,完成危房改造338户,2017年脱贫户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兜底保障有成效,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五保供养费,实行“一站式”救助,医疗救助20262人次,“养护一体化特困人员供养”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健康扶贫扶到百姓心坎上,县镇村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的建立,落实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大病保险覆盖率、贫困群众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一站式”结算服务四个100%,“五重保障”机制的落实,确保贫困群众真正看得起病。
教育扶贫成效显著。完善精准识别精准资助机制,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探索推行“一户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帮”的“三个一”帮扶模式,大推进与高校协作共同助力教育脱贫,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落实夏秋季“百日大会战”和“冬季行动方案”行动,开通全省首个县级“智慧水务”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水利项目64个,解决2.73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完成34个贫困村的146公里通村组水泥路和3座便民桥,30个贫困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完成对2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规划,编报项目12大类100个。
强化精准施策,村退出户脱贫如期实现,严格识别严格退出标准,按照省市统一安排,全年完成13个贫困村退出任务,脱贫2694户9402人,超任务完成。
干群力量高度汇聚——脱贫攻坚亮点纷呈
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亮点工作多点开花,形成建成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应,很多可圈可点推广复制经验被上级部门肯定和媒体报道。
在建强驻村帮扶“四支队伍”的基础上,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村民自治平台为支撑的“三线两化一平台”社会治理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在中农办2017年6月底召开的全国乡村治理座谈会上代表全省进行交流发言,经验在省委《调查参考》、《陕西政法》、省委党校《咨政专报》刊发,陕西新闻联播、陕西日报、省市脱贫攻坚网站简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实施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利用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星创天地”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对一”帮扶,形成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法人科技特派员闯路子、专家服务团队攻难点、县镇村科技服务体系夯基础四种服务模式,“法人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全市推广,国家科技部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现场会在汉阴召开。
健康扶贫扎实有效,推动县镇村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健康扶贫水平,“五重保障”机制的健全落实,确保了贫困群众真正看得起病。《汉阴县精准健康扶贫“拔穷根”》《携手并进脱新路——汉阴“1+×”医疗服务县城一体化建设调查》等典型做法被《中国人口报》《安康日报》重要版面刊登推广。
社会扶贫富有特色,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工作位居省市前列,工作经验在中国社会扶贫网刊发,受到省市的通报表扬。
打造“政银企”金融扶贫新模式,创新推出企业还贷周转金、中小企业及产业发展基金担保贷款、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项金融服务举措,开元证券设立50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中国建设银行在汉阴设立支行,黑萨牧业支持汉阴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出一条金融扶贫新路子。
探索创新“公益+环保+扶贫”扶贫模式。依托志愿联盟和各级公益服务组织,聘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担任卫生保洁员,实现生态保护和贫困户增收的双赢。特别是“博元公益”志愿者团队每年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选定贫困户为保洁员,每月每人支付1000元工资。
“百企帮百村”实现结对帮扶。采取“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商会帮若干村”等形式结对帮扶,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需求和企业有什么,实现精准帮扶。全县77家非公企业和工商联会员企业对接贫困村40个,实施扶贫项目30个,投入资金500余万元,赢得了全市“百企帮百村”现场会的召开。
教育扶贫卓有成效。全面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全覆盖、全面实现城乡教师均衡配置全覆盖、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覆盖、全面实施特殊群体关爱全覆盖。会同人社、农林科技等部门开展技能培训39期6600人次。对建档立卡学生和特殊群体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资助上优先保障的“四优先”。均衡配置乡村教师的做法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刊发,“汉阴县四个精准全覆盖助力教育脱贫”被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刊登。
点亮“火把工程”惠及贫困乡亲,通过与贫困户签订“火把工程”精准扶贫收购协议书,长期收购农村大量闲置资源,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低价、零散销售、增收困难的问题。
注重内生动力的激发,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各级干部坚持在行动上感染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积极建好一个自治平台、建设一批扶志基地、组织一轮集中培训、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开展一轮扶志讲堂活动、建立一面光荣榜、激励榜等“七个一”和“扶志+扶智+扶技”工程,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逐步转变为“我要脱贫”。开展“脱贫标兵、驻村干部标兵、优秀第一书记”等百名标兵表彰活动,形成了上下联动一盘棋、干群同心抓脱贫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