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不断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从整合资源入手,推进订单培训、联合培训、大众培训等形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整合资源一体化
按照《紫阳县农民工培训10年规划》和三年培训计划,以及"稳定输出数量,保证就业质量,提高劳务经济的含金量"的工作思路,该县成立了"紫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劳动、农业、教育、扶贫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推进西部开发就业"、"阳光工程"、"扶贫培训"、"创业计划"、"绿色证书"等重点项目,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示范,行业部门为主体,乡镇站所为骨干,村级为基础,民办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县城有培训机构8个,乡镇有25个,村级农民技术学校138所,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从组织、机构、人员、场地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措施。目前,该县正积极申报紫阳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全县农民工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各类免费培训及针对农民工的专项能力鉴定,促进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上新台阶。
订单培训专业化
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引导下,通过县职中、党校、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先后与多家外地企业签订2000多人的劳务订单,按照各培训机构所设专业,分期培训,分批输送。从而使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稳定率,增强了农民工的竞争能力,保证了就业质量,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该县先后与广东惠州大恭制衣厂、西宁王子饭店、北京仁和家政、深圳步步高、上海比亚迪集团等企业签订了劳务输出订单,使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紧密结合。同时充分利用苏陕交流,常州与安康、金坛与紫阳结为友好市县的基础,向常州蕴尔芬服饰、金坛华茂公司等企业输送青年劳动力,由厂方负责培训就业,紫阳派员跟踪管理。既保证了学员安置和稳定就业,又解决了贫困山区培训经费难题。通过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联系外地企业,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采用统一招收、培训、分批输送、统一管理的办法,该县先后向广州、宁波、延安等地多家企业输送了数千名员工。
联合培训产业化
改变以前常规、固定的培训模式,采取县级相关部门与培训机构协同作战,利用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校企联办,通过劳动部门与企业牵线搭桥等方式,先后向紫阳职中、安康技术学院、青岛新华技校等培训机构招生、输送合格生源1850人。充分利用苏陕交流、常州与安康、金坛与紫阳结为友好市县的工作基础,向金坛华茂公司、常州蕴尔芬服饰等企业输送6批380名青年,由厂方培训,县人劳局和对口交流部门派员管理。去年9月,该县与北京某家政服务公司联合在紫阳举办首期家政服务员资格培训,全县58名城乡女青年参加了培训,经考试考核颁发了“初级家政员资格证”,32名优秀学员被推荐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月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刘运芝、景大钰两名学员目前已成为该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此种培训方式不但为学校输送合格生源,而且保证了就业安置;既满足了企业对农村青年的技术要求,又解决了贫困山区的经费难题。
大众培训多样化
根据劳动力年龄、文化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对未能升学的3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引导性培训;对2300多名村组干部、劳务能人、信息联络员开展劳动政策法规方面的教育培训;对1200名种植、养殖大户、技术骨干进行"绿色证书"培训;对有组织输出的劳动力进行输出前的集中培训;对年龄较大、文化偏低的开展主导产业、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培训。并利用"科技之春""三下乡""春风行动""改善就业环境"等重大活动,给农民工放光碟、办讲座、发《务工指南》等多种形式宣传培训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城市理念、安全常识等外出务工基本常识和必要的务工技能。从而转变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在全县掀起"要脱贫走出门"、"想致富学技术"的热潮,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