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牵手

    ——旬阳县推行“支部+协会”纪实

    作者:张世青 时间:2007-09-29 08:50 来源:中共旬阳县委组织部 字号: 收藏 打印

    入秋以来,由于经常出现的阴雨天气,导致柑桔蚧壳虫病大面积发生,旬阳县吕河镇冬青村1000多亩狮头柑也同样未能幸免。

    果农赵德恩说:“像这种蚧壳虫,繁殖速度特别快,如不及时防治,不仅影响果实的果面,还影响果实的品质。”

    狮头柑是旬阳的名优特产,冬青村的狮头柑品质优良,成为当地的优质名果。在过去,果农们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单家独户总是对蚧壳虫之类的病害望而生畏、毫无办法,在销售方面也是困难重重。2004年,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全村狮头柑产业协会应运而生,通过建基地、找市场、抓技术培训和病虫害集中防治,现在果农们再也用不着为生产和销售而担忧了。

    果农郭卫民介绍说:“往年我们橘柑一亩地也就卖上6000多块钱,自从果农协会成立以后,我们卖上了8000多块钱,农民确实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像这样的产业协会在旬阳县还有100多个。近几年,该县正是采取了“支部+协会”这种有效的形式,让基层党组织积极地引领着农民群众牵手市场奔小康。

    旬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农村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这是该县领导班子一直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自2003年开始,该县推行了“支部+协会”工作模式,采取支部领办、支部介入、支部服务等多种形式,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支柱产业比较明晰、发展比较成熟的地方,由村支部牵头,依托本村优势产业,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加协会、协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通过建立健全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团结互助的分工合作机制,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甘溪镇袁湾村蔬菜协会会长李学强谈到:“我们村成立蔬菜协会以来,一是抓带动,带领群众从无到有,现在有种菜大户50多户,200多亩;二是抓培训,请县上的专家常年来授课,每年培训35次,还带大户到石泉、安康去参观学习;第三是把蔬菜品种统一从安康购进,每年由大户试种新品种,使我们村蔬菜面积不断提高,被安康市定为一村一品蔬菜村。”

    协会建立起来以后,村党支部注重加强对协会的组织引导、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引导。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村组干部按照协会章程进入协会担任协会领导职务,增大协会会员中的党员比例,同时通过村党支部与协会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工作等制度,在支部与协会之间建立起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在政策扶持上,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协调解决协会发展中遇到的项目、资金、土地、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协会的发展壮大。

    党支部帮助协会制订完善协会章程,规范协会的运行,指导协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协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职责和任务,在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指导生产管理过程中为会员提供服务,党支部为协会争取项目、人才培训方面发挥组织优势,参与和正确引导协会的发展,将优秀的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人引导加入协会,将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把他们培养成为协会的中坚力量,为协会提供人才保证。通过实施“双向培养”工程,把协会中的土专家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协会的致富带头人;把协会中勤劳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党对协会的有效管理,保证了协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随着协会的逐渐壮大而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已建起烟草、畜禽、林果等各类产业协会133个,发展会员10000多名,带动农户5200多户,会员的年人均纯收入平均提高300元以上。近3年多来,全县协会中共有200多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有4000多名党员在协会的带动下成为了致富能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xfw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晚上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晚上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