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来自汉江中上游的安康辖区。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且有集水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1037条大小河流汇入,最后通过十堰段注入南水北调的一期工程——江口水库。因此,安康市生态环境同汉江入库水量大小的水质好坏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安康市从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出发,从自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坚决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原则,果断关停了对汉江水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120多家,对有可能影响水质的40多家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13家企业,砍掉了81个有污染的大小项目。这些有力措施,有效减少了汉江的水污染,为一江清水北送打下了良好基础。正如安康市委书记黄玮所说:“安康的山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水是人民的生命之源,不保护好行吗?”
安康市委、市政府以汉江水质保护和秦巴山地生态保护两大环保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辖区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以汉江环境保护为主的综合决策机制初步形成。针对水环境不同要求和水质标准,建设了一批骨干性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几年来,搬迁了一些重点水污染企业,停产关闭了污染严重企业。停产关闭并严格规定在水源区内必须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程项目建设,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型发展道路,对已造成破坏的生态系统,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200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汉江安康重点段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市上多方争取,国家已投入2050万元,启动了安康城区江北护岸工程,以国家投资、社会融资、群众投资相结合的投资体系逐步建立,汉江干流一批防洪工程相继建成。近五年,全市新建堤防及护岸工程50公里,全市累计建成堤防1439。7公里,使沿河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绿色创建,营造生态环境
今年6月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在3至5年内把安康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等29个工作单位签订了责任状。同时把落实生态示范区工作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并与政绩考核、目标管理紧密挂钩,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启动了“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工程”,2007年以来共投入近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84平方公里,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43条。市上多次到长江委等部门接安康的水土保持项目。2002年至2005年,白河、镇坪两县先后被长江委列入南水北调生态修复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水保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安康市汉江沿线的白河、旬阳、汉滨区、石泉、紫阳6县区,被列入第一批重点治理县。《规划》中安康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8.53平方公里,总投资9.23亿元,治理面积、投资,位于陕南三地市之首。各级环保部门根据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把生态示范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使环保工作由被动污染治理向主动的污染预防转变。安康市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村能源的建设工程,汉江梯级开发已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完成长防林建设37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386.8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4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0平方公里,发展农村使用沼气8.1万户,建成菜、茶、果等有机农业基地十多个,生态移民10万人,完成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1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5%,比上世纪70年代末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绿化率达互59.5%,人均绿地达到10平方米。目前,安康市所辖的宁陕、石泉、汉阴等县区已被纳入全国生态环境重点建设范围,平利县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示范点,平利、宁陕、岚皋县被列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有国家、省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达88.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环保部门还针对保护汉江水质跨流域性的特点,与河南南阳、湖北十堰等地市的生态联建污染协防机制,与毗邻地市环保部门建立了联系,平利县按照“山上防护林,山腰用材林,山脚漆和麻”模式,打造生态家园。镇坪营造环保净土,大力建设百万亩化龙山自然保护区。
把加强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安康加强了对销售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的监督管理,防止农业和平造成环境污染。在生态农业示范点积极推广病害综合防治,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严格禁用高剧毒、高残留农药;慎用化肥,推广高效有机肥和复合肥,开展因土配方施肥;推广农用薄膜回收技术。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综合利用技术,对秸秆焚烧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在农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提倡兴办沼气,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省柴灶。在工业、农业、建筑业、房产业和城市建设中,正逐步做到经生态学原理指导,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化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大面积实施水田套养,稻麦秸秆还田等生态技术,提高了稻米等农产品质量,改良了土壤,减少秸秆污染,带动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口基地建设;汉滨区大搞植树绿化,将绿化与发展苗木、花卉、盆景产业结合起来,改善了生态环境;安康城区从去年起开始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其中太阳能应用、污水利用、立体绿化等生态建设引起市民强烈关注,一批示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2亿元,但安康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没有相应增长,而是较稳定地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并有所下降。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了应用贡献。
“清水长廊”,如何长治久安?
这安康把水质保护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为确保“清水长廊”长治久安,以实现“一控双达标”为契机,全面实施市(县)长环境目标责任书,打响汉江流域污染防治总体战。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2亿元,其中十多家重点企业治理投资9000万元,新增污水处理设施18套,增加污水处理能力600万吨/年,每年可削减废水中的化学耗氧量1000吨,悬浮物1600吨,全市被列入的244家工业污染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圆满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
把企业达标排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是安康治污的出路。安康积极运用国家产业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及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的产品。石泉县围绕“十五”环保目标,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下决心关闭了位于县城中心的污染大户橡胶厂,转产投资搞其它产业,彻底根治了污染,使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关注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岚皋县委、县政府为岚河生态环境,在2006年对治理无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六口水泥厂和地条钢厂下达了关闭决定。今年又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关停了几家规模小,无污染治理设施,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的其它小厂。
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是安康治污达标的又一成功做法。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安康蚕种场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企业环保工作的主线,已在全公司开展了创建清洁生产车间活动,创造出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的清洁生产实例,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以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为例,仅2006年就比2005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0%,为公司创造直接效益达200多万元,为全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贡献。
安康市政府在抓好重点污染企业达标排施工作的同时,决定把分散的一家一户不能治理的污染源实行集中治理。在废水治理上,市城区已建成日处理3万吨能力污水处理厂,每年可削减COD1200吨。在废渣治理上,市城区已建成日处理500吨能力的垃圾处理厂。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仅2006年就先后20余次对未完成达标任务企业进行现场办公,对30多个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为防止“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关停30多家“十五小”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